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佛說:你的前世今生





佛說:你的前世今生

有一天,佛祖告訴弟子阿難:“我看天地萬物,各自都有他們的宿世因緣。”阿難於是趕緊前來頂禮佛陀,跪著問佛說:“是怎麼樣的因緣呢?這些弟子和大家都想知道,請您講說,以開示度化不知道的人。”

佛就告訴阿難說:“善哉善哉,樂於聽聞的人,要專心聽呀。”

佛說:“人如果培福的話,就像這棵樹一樣。它的種子只是一粒果核而已,後來漸漸長大,結果利益無限。

“能當國王大臣,地位尊貴有權勢的人,都是從禮敬佛法僧三寶中來的。

“大富豪之人,是從布施中來的。

“長壽而沒有疾病,身體強壯的人,是因為持戒律之故。

“長得端正白淨,容光煥發,身手柔軟,吐氣芬芳,人見人愛,令人觀看不厭的人,是修忍辱的結果。

“喜歡精進修行,不懈怠,樂於培福德的人,是從精進中來的。

“個性安詳不急躁,言語行為都很審慎的人,是修禪定的結果。

“有人有才幹,明白事理,通達了解幽深之法。能夠把微妙的義理講得很順暢,讓愚蠢的人都能聽得懂。別人聽了他的話,都能接受他所言,珍重他所言,並廣為宣傳。這種才能是從修智慧中得來的。

“講話聲音清徹的人,是從歌詠三寶中得來的。

“乾淨清潔沒有疾病的人,是從慈悲心中得來的,因為他前生不用木棍等物打人之故。

“長得高大的人,由於前世對人恭敬之故。

“長得矮小的人,由於前世輕視傲慢他人之故。

“長得醜陋的人,由於前世喜歡生氣怨恨之故。

“對事物一無所知的人,由於前世不喜歡學習問人之故。

“生來愚蠢的人,是由於前世不喜歡教導別人之故。

“啞巴是由於前世毀謗別人的緣故。

“聾子瞎子,是由於前世不看經典,不聽講經的緣故。

“當人的奴隸,是由於前世欠債不還之故。

“地位卑賤的人,是由於前世不禮敬三寶之故。

“長得又醜又黑的人,是由於把佛前面的光明遮住的緣故。

“生在裸體之國,是由於前世在佛寺及精舍衣著不整的緣故。

“生在馬蹄國的人,是由於前世穿著木屐在佛前喧囂走過之故。

“生在穿胸人的國度,是由於前世布施作福時,心生悔恨吝惜之故。

“投胎到鹿、麋、麂等鹿類中,是由於前世喜歡讓眾生驚慌恐怖之故。

“生到龍族裡,是由於前世喜歡調戲,是輕浮人之故。

“身上生有惡毒之瘡,而總是治不好,是由於前世喜歡鞭打眾生的緣故。

“人見人愛的人,是由於前世見到人就滿心歡喜愉悅之故。

“人見人惡的人,是由於前世見到人就臉臭臭的緣故。

“被官府拘禁,被關在牢內,被手銬腳鐐的人,是由於前生喜歡把眾生關在籠子裡,讓眾生不如意。

“生得兔唇之人,是由於前生釣魚,讓魚缺失唇吻之故。

“不喜歡聽金玉良言,而且吵鬧不休,擾亂別人聽經法的人,後世會成為耽耳狗。

“雖然聽聞佛法,但是內心不信,以後會生到驢馬之中。

“慳吝貪心,自己獨食的人,會墮到餓鬼道裡。以後投胎為人,會很貧窮、飢餓,衣不蔽體。

“自己吃好飲食,給別人吃惡飲食,這種人以後會墮到豬及蟑螂之中。

“搶奪別人的東西,以後會墮落成羊,被人活生生的剝皮。

“喜歡殺生的人,以後會成為水上的浮游蟲,朝生暮死。

“喜歡偷竊別人財物的人,以後會生成牛馬或做奴隸,以償還偷竊之債。

“喜歡姦淫別人的人,死了之後會入地獄。男的會抱著灼熱的銅柱,女的會臥在熾熱的鐵床上。以後還會投胎做雞鴨。

“喜歡說謊並到處宣傳別人過惡的人,死後入地獄中,會被口灌滾熱的銅汁,會被拔出舌頭,以牛來耕他的舌頭。之後還會投胎成鵂鶹、鸚鵒這類聲音難聽的鳥類中。人們一聽到它們的鳴叫,就覺得驚怖,說會發生鬼怪災變之事,都詛咒這種鳥死掉。

“喜歡喝酒,醉後犯了種種過失的人,將來會墮入熱騰騰的大便地獄裡,之後還會投胎成猩猩。出生為人時,非常愚蠢頑固,一無所知。

“夫婦之間彼此不柔和順從,經常打鬥爭執,彼此互相驅逐的,將來會投胎到鴿鳩鳥類中。

“貪圖別人力氣的人,將來會生到大象群中。

“當官吏吃公家飯的人,如果對方無罪,自己卻利用公職之便,侵犯人民,用鞭杖抽打他們,強迫送走他們,腳鐐手銬他們,使他們投訴無門。這種人死後墮地獄,神識受到極端的痛苦。這樣經過千億年之後,再墮到水牛中。被人穿鼻口,拉車拖船,被人用棍子打,鞭子抽,以償宿世之罪過。

“不干淨的人,是從豬投胎來的。

“慳吝貪心,不廉潔的人,是從狗投胎來的。

“凶狠暴戾,剛愎自用的人,是從羊投胎來的。

“輕躁不安,不能忍耐任何事情的人,是從獼猴投胎來的。

“身上有一股腥臭之氣的人,是從魚鱉中投胎來的。

“兇惡狠毒的人,是從毒蛇投胎來的。

“愛好美食,喜歡殺害眾生,而沒有慈悲心的人,是從豺狼、狐狸、鷹中投胎來的。

“在胞胎時就死亡,或生下來不久就死亡,或很短命就死,之後又墮落三惡道千萬劫的人,是由於前世喜歡打獵射殺動物,喜歡焚燒山林,喜歡把動物的卵弄破,喜歡捕魚網魚。這種人殺害一切眾生,貪吃它們的肉,貪圖它們的皮毛,因此而得短命的報應。世世累劫都墮落惡道,很難有成人的一天,要引為藉鏡呀。”

佛又說:“凡是做功德,都必須親自燒香、齋食、誦經。不可以請人做功德而不給供養,不發願。好比請別人吃飯,自己卻不吃,因此自己怎能飽而不飢餓呢?要燒香禮拜、潔淨身心,守持戒律,修習禪定才能攝心。佛前燃燈能得聰明,最後能得世間智、出世間智及出世間上上智,而無任何障礙。平常就要燒香、齋食、讀經、布施。能布施的人,可以得到福報,諸天神會幫助他,惡鬼邪神都會離他遠遠的,不敢去侵犯他。

“懈怠的人,平常輕鬆安穩的過日子,沒有精進修行的心。等到有朝一日生病了,或者遇到不吉利的事時,才想到要去燒香拜佛,說是作福。這樣子諸天神是不會降臨的,因此眾魔就敢前來騷擾,作種種神變怪異之事。因此之故,應當要精進修行。

罪報與福報跟隨著人,就像影子跟著人一樣。我們培福就像下種一樣,收穫的果實猶如尼俱類樹那麼多。尼俱類樹的本來種子,有幾個核呢? ”

阿難跪著合掌回答佛說:“種子只有一枚的核粒,漸漸長大之後,卻收成數不盡的種子。”

佛告訴阿難說:“只布施一個,卻獲得萬倍的報酬,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佛於是說偈頌:

賢者好布施,天人自扶將,

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

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

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

佛告訴阿難說:“世人愚蠢無知,只能用有生死的肉眼來觀看一切,而不能透徹了知罪業及福報的根本。我用道眼觀看無數劫以來,一直到今天的眾生罪福報應,清楚得猶如觀看手掌中的珍寶琉璃,內外都透明清澈,沒有任何疑惑不明之處。”

阿難整理了一下衣襟之後,為佛作禮然後向佛說:“您說的這些法,應該用什麼名字來稱呼比較適當?”

佛告訴阿難說:“這部經叫做輪轉五道,亦名罪福報應。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讀誦這部經,而且廣為宣傳的話,功德無量。他們能夠見到賢劫中的一千尊佛,並能追隨供養賢劫千佛。他們不會墮落三惡道,也不會生在八難處(見佛聞法有障難之八處,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俱盧洲,五、長壽天,六、聾盲喑啞,七、世智辨聰,八、佛前佛後),能夠得到正定。”

佛說完這部經時,有五百位比丘證了羅漢果。諸天龍神及一萬二千名清淨信士,六千名清淨信女,都對佛法生起了絕對的信心。他們都向佛陀頂禮之後,各自散去。

出自:小乘單譯經·第0737部《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一卷

劉宋 三藏法師 求那跋陀羅譯

來源:《慈愛周刊》


感恩 次仁尼瑪 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78927632244564&id=100003819906592&substory_index=0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黄财神心咒(祈福佛曲系列 财富之源)



(图 黄财神)
诸佛菩萨为了解除众生贫穷的痛苦,化现成财神,如以真诚的心来祈请、唱颂、
听闻财神的咒语,可消除我们贫穷的痛苦,增加我们的福德智慧,带来和平。
但修法者需发无上菩提心,广结善缘,勤行布施。万勿悭贪成性,堕入饿鬼道。

财神咒 MP3下载
1.黄财神心咒(快速)2.黄财神心咒
3.黄财神心咒(祈福佛曲系列 财富之源)4.黄财神心咒(藏音修行系列 9分钟)
5.黄财神心咒(观自在) 查看专辑




隨緣法喜小語

觀音菩薩講,好好活,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氣自己,

父是天,母是地,盡孝父母要牢記,夫妻愛,子女孝,

家和比啥都重要,行點善,積點德,多做善事多積德,

官再大,錢再多,閻王照樣土里拖。

本月是觀音菩薩出家月,福,祿,壽,喜,財各路神仙都來保佑你,

感謝莊群煜菩薩提供資訊

世間的樂,來自於「利他的心」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所以世間的樂,來自於「利他的心」而生,利益眾生可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希望眾生得到天人的果位,屬於暫樂,另一個是希望眾生能夠得到圓滿的佛果。

而世間的苦,來自於「自利」,貪著自己的樂,為名利執著,進而傷害眾生,最後就只能墮入三惡道的苦果。

所以學佛要時時以利益眾生為發心,聽起來很簡單,但方法卻有很多種,多上課多思維,對自己和眾生會有很大的幫助。

~吉美法王開示102/6/11

入菩薩行論-第八品-靜慮

入菩薩行論-第八品靜慮

「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愛他棄我執,知已當修習。」

貪愛自己的身體,是一種過患,因為有我執就會產生煩惱,於是輪迴。

但若能以同樣的方式,去愛護眾生,那就是功德。

對自貪、我執,都是我們要拋棄的,然而,對守護眾生的那顆心,卻是不能丟掉的。

所以,心要善,人也要善,不管做什麼,說什麼,都要以善為主,以這樣的觀念來修行才是對的。

~吉美法王開示

入菩薩行論第八品--靜慮

102年6月17日   入菩薩行論第八品--靜慮

「我執未盡捨,苦必不能除;如火未拋棄,不免受灼傷。」

執著分為我執和法執兩種,而這裡講的是我執,在我執還沒有斷除之前,不管修再殊勝的大法,多少高僧的加持,最多只可能獲得暫時的舒適,但所有的苦卻是斷不了的。

就像火拿在手上會覺得燙,如果沒有放掉就會灼傷自己。

人從輪迴和生老病死而來,生老病死是「果」,五毒是「因」,兩者合起來稱做「業」,而業的根就是大家緊緊抓著不放的「我執」,那為什麼眾生會有我執呢?

那是因為大家都不曾好好思考,自己本是「無我」,卻看成「有我」,這樣的觀念下,就算做多少上供下施,念多少咒語,也未必是件好事,所以「斷除我執」才是最殊勝的修持!

~吉美法王開示102/6/18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淨空法師主講
劉承符居士記

淨空法師於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加州哥波廷諾市(CUPERTINO)淨宗學會講心經,為期一週。承張德聲居士惠賜錄音帶七卷,恭聽之後,摘要筆記,彙成斯篇,供養讀者。

各位同學:

今天我們有這麼好的機緣,在美國淨宗學會與大家研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殊為慶幸。古大德常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世尊一代時教,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的時間最長,佔了二十二年,般若經的份量也最重,可見佛法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主。有些人誤會認為修淨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在阿彌陀經中可以看出,世尊為宣揚這個法門,於諸大弟子中,特別揀選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菩薩眾中特選大智文殊大士為對象。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難接受這個法門。因此智為能度,對淨宗說非常恰當。

歷代翻譯心經共有十四種,常見的有七種,此次採取流通最廣的玄奘大師譯本。在中國各宗各派皆選心經列入朝暮課誦,可見在整個佛教中其所佔的地位。茲以時間關係,雖不能詳細解說,但一定會把精要之處提出來向大家作一個簡報。

經題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個字,可分四個段落,1、般若,2、波羅蜜多,3、心,4、經。般若是梵語,古印度的言語,翻成中國話,意思是智慧。在翻經規則方面有五不翻:一為秘密,如咒語,皆音譯。二為含多義,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詞彙,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義。三為中國無,如閻浮提,樹名,中國無此樹。四為順古,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為尊重,如般若。通常說般若有三種,一為實相般若,真空之體,即真實的相狀。第二為觀照般若,乃實相之用。第三為文字般若,詮釋言教,整個佛經皆屬文字般若。般若的別名很多,如真性、實相、首楞嚴、中道、畢竟空等等。佛說出如此眾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讓我們執著名相,叫我們體會真實的意趣。大智度論上有一首偈:「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此偈非常重要,說明佛為眾生說經,建立許多名相術語的因由。通常般若翻作智慧,智是照見,知俗諦,慧是揀別,照真諦。換言之,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鑑別的作用。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總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達一切法確實無有障礙,乃真智慧。

波羅蜜多、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國的文法應為到彼岸。其意義如中國人的成語「到家了」很接近。如畫畫功夫純熱,說他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究竟圓滿之義。般若波羅蜜多即「究竟圓滿之智慧」,與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有差別。梵文之到彼岸,古人註解中說,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有般若圓滿的智慧才能離開生死,證得大涅槃的彼岸。佛在經論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其時間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都曾經聞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緣,聞到世尊所說究竟圓滿的大法。我們既有過去生中無量劫修行,何以還未成佛?應知佛說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須陀洹算起。過去生中雖有修行而未證初果,其修行時間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從此再經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歷一個阿僧祇劫,此時道力微,被煩惱伏,名遠波羅蜜。由初地至七地,歷第二個阿僧祇劫,道力增長,有能力伏煩惱,名近波羅蜜。由八地至十地歷第三個阿僧祇劫,道力盛,禪定智慧能力增強,盡伏煩惱,名大波羅蜜。在四教中屬於別教。

心字是中文,自古以來解釋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要一語最為圓滿。心經為大般若經之綱領,所以稱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臟,至為重要。最後經字是通題,佛所說的言教,經弟子們結集成文,皆稱為經。古來大德解釋經字,常用貫、攝、常、法四字。貫是貫穿所說之義理,換句話說,每一部佛經都是一篇有系統的文章,從頭到尾一直貫穿下來,絕無雜亂,攝為攝持所化之眾生,使讀者百讀不厭,如磁鐵吸針一樣。常是古今不易,法是遠近同遵,確實超越時間與空間,即今人所說之真理。

本經是唐朝玄奘大師翻譯的,大師是河南偃師人,姓陳名褘。十三歲在洛陽淨土寺出家,貞觀三年到印度求學,歷一百二十八國。當時西域與印度均未統一,有許多小的國家。留學到中印摩竭陀國那爛陀寺,此項古蹟到現在依然存在。他受業於戒賢論師及勝軍居士,他的老師是一僧一俗。貞觀十九年回國,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師世壽六十五歲,圓寂於唐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公元六六四年。由印返國後翻經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份量之多為譯經師之冠,對中國有最大的貢獻。所譯經典均收入大藏經。這部心經是大師在貞觀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終南山翠微宮翻經院譯的。過去南京金陵刻經處楊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師所譯經典刻版流通。該刻經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達拉斯佛教會五0一樓上。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中文譯此菩薩名字有兩種,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薩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於法自在。翻為「觀世音」表菩薩大慈大悲,循聲救苦,此二名各有取義,表明菩薩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是修行,歷事練心。凡夫心不清淨不平等,菩薩是覺悟的人,在一切順逆境中修清淨心平等心,以究竟圓滿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對淺而說,在經教中有淺深二種:第一類人空般若,破除我執,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此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三乘所修的,謂之共般若,賢首家稱為大乘始教。第二類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進一步,破了法執,不但見空,又見不空,此與前面三乘人所見所悟的不同,稱為不共般若,亦即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所證的,教下謂之實教菩薩,包括大乘的終教、頓教、圓教。觀自在菩薩所證的即深般若波羅蜜。

照見是功夫,智慧的運用,修行的樞紐。為三智用,此三智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亦即智慧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的見解與看法就屬於智慧。第一種空觀深者,能斷見思惑,顯一切智,見真諦,真諦即哲學家所說的本體。第二種假觀深者,能斷塵沙惑,顯道種智,見俗諦,就是對法界自然現象完全通達明白。第三種是中觀深者,能破無明,顯一切種智,見中諦。一切智與道種智是一不是二,前面兩種的觀照均偏在一邊,未達到圓融。等到觀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對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無絲毫疑惑,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見到中諦。

五蘊即萬有,分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質,一切物質皆以色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為代表,心分為四類,受、想、行、識。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意識,行是第七末那識,識是第八阿賴耶識。

色法是物質,物質是眾微聚,聚是因緣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說明五蘊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講眾微是比喻,說明所有物質皆是由眾多微細分子聚合的。現在科學儀器進步,可以用顯微鏡看到原子電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剛經講所有物質皆為一合相,由分子組合成為一切物質,佛的五眼圓明比我們用顯微鏡觀察還要來得準確。

佛說基本物質有四種特性,謂之四大,即地、水、火、風。地大代表物體,它雖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確有其物體之存在。火大代表溫度,水大代表濕度。科學家有另外一個說法,說它帶陽電稱為火大,帶陰電稱為水大。它是動的稱為風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質的四種特性。

本經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經文第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中色蘊包括一切物質現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識。五蘊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皆無自體,乃真實相,真實相是空相。空的意義有四種:(一)空無義、因緣所生,皆無自性,自體不實,畢竟皆空,此義易懂。(二)虛空義、無粗相而有微妙色,有名無實,一切法均如此。(三)心空義(四)法空義。心空是一絲毫染著皆無,經論中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才能觀察到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體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為諸法之實相。金剛經所說,如夢幻泡影,形容至於恰當。把一切事實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難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難皆由迷惑顛倒妄想執著而來,妄想執著帶給我們無量無邊苦難。事實真相明白,妄想消除,執著永斷,一切苦難就遠離了,此之謂度一切苦厄。

諦觀身心,但見五蘊。諦是仔細的意思,觀是用智慧去觀察。身是色蘊,心是受想行識,在五蘊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無量劫來虛妄的我執即可破掉。一切煩惱皆由我執而起,我執空,煩惱即斷,煩惱斷,求六道輪迴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羅漢,斷見思煩惱即超出輪迴,分段生死就沒了。再觀察五蘊,蘊從緣生,亦無自體,緣生無性,求五蘊相也不可得,法執也盡了。法執產生於所知障。障礙了菩提涅槃,所知障盡了,菩提涅槃自然現前,變易生死也沒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義就是這幾句話,可謂一語道破。為什麼一般人對於這種意思難以領會,因為無量劫來,妄想執著太堅固了,必須勞世尊以二十二年時間說出此事實真相,我們才能接受。上來所說是般若修學的宗旨,下面要詳細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真相,便於我們觀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段經文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空不當作無講,如果空是什麼都沒有,就不難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時間來解釋。難的是不離色相以了解空義,也不是色相消失說它是空,而是講空有同時,空與有是一樁事。世人的觀念空與有是對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說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難使人了解。般若講空,是即色之空,謂之真空,即空之色,稱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為色是四大組合的現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道第一義空,絕不是偏空。本經五蘊皆空是主題,下面色不異空四句是註解。一切諸法,世出世法,皆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無自性。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佛)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四句合起來看,即心經的四句話。佛所講的色、空、名、中道,皆說一樁事,我們不能領會,我們把這四項看作四件事情,不知佛說的是一樁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細說之,把色換成受想行識就行了,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餘依此類推。

第一句色不異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體,色是一切現象。現象是依真如本體變現出來的,體既不可得,相當然亦不可得,是從假入空,照了實性。第二句相反,空不異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現象均是由真如本體變現出來的,是從空出假,照了因緣。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句是空假相即,說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無一法例外。佛在華嚴經說: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又說:一毛孔中轉大法輪。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現象。知此事實後,佛在經中所說種種不思議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經所說五蘊皆空的總綱領與念佛求生淨土有重要關係。從前我在台中蓮社求學時,李老師對我說: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蓮社有二十多萬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過三五人而已。他說的非常保守。據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當可觀,如果說每萬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實。但是這個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關鍵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經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故對經典不得不重視。我們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體有老病死,剎那變化,均屬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識,念頭剎那生滅,我們都能體會到。保持念頭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過是一個念頭的相續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間四禪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萬大劫,定功不失,而八萬大劫之後還會失掉。自性本定無生滅,沒有入定出定,如楞嚴經所說的「首楞嚴大定」。「性定」與「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來的,那一天照見五蘊皆空時,性定即現前。我執若空,煩惱障沒了,法執若空,所知障沒了,自性本空自然現前。此話說起來容易,作起來可不容易,凡夫無始劫來,我執習氣非常重。古德說: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論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轉過來,還要有相當時間的修行。理與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心中時時提起觀照功夫,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一切人事物皆是諸法空相,把自己無始劫來錯誤的見解思想,逐漸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的乾乾淨淨,這是真修行。華嚴經末後一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一個歷事練心真實修行的好榜樣。多思維,多體會就能斷煩惱習氣,看破放下。然後對於彌陀的願行,才能有真實的體會,決志求生淨土,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極大的利益。

五蘊的根源是重疊生起的,一念不覺把真如自性轉變為無明業識。這些話要仔細聽,不可思維想像,一想就錯了。例如說:今天陰天,太陽被雲層遮蓋著了。細心一想,太陽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雲層遮蓋。真如自性永遠不會變成無明業識。無明業識就是一念不覺,謂之無明本。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帶上這個東西。如同眼能見,眼是自性,帶上眼鏡,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過眼鏡見到外面境相,叫作無明業識,又叫第八識。眼鏡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並沒有。此中關係要搞清楚。一有識就是阿賴耶識,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這是從五蘊上講,從八識上講,就是「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是一樣,同樣說出事實真象。世間人不了解,以為是有一個神明在那裡安排。他不曉得大自然的演變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內衣,再穿外衣。脫衣時先脫外衣,逐漸到內衣,次第不能錯亂。迷的時候先有無明,發展到粗相,回歸自性的時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蘊,然後次第再除受想行識。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幫助,對一切色法不執著,對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屬色法,均可放下。進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樂憂喜,能隨緣而不攀緣,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心地平等。順境不起樂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餘想行識依此類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佛在本經將一切法歸納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此段經文第一句諸法空相,諸法即包括此四大類。一切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在,即不生不滅。生滅是現象而非事實,本無忽有曰生,現象消失為滅。若深入觀察,不過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之幻象而已。本經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不生不滅的說法很難體會,若進一步解釋,只好舉個例。小朋友玩的積木,把它堆成一棟房子,其相宛在。再拆開來,房子沒有了。聰明人一看到這種現象就覺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滅亦非真滅。因其本來沒有,緣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緣散之後,當然它也沒有滅。科學家觀察一切萬物,告訴我們物質不滅,能力不滅,這與佛經所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非常接近。凡夫見一切法有生滅,執著在假相上,對於一切法之形成過程完全疏忽,於是墮落到生死輪迴。凡夫著有,無量劫來內心存有這種錯覺,牢不可破,對事實真相很難接受。佛不得已隨順俗諦而說,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本經是隨真諦而言,如來五眼圓明,觀察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如實而說。整個般若之綱要,言簡義豐,與諸大乘經華嚴法華一樣圓滿。假如徹底了解經中之真實義,即不難認得無生法忍。

「不垢不淨」,染著曰垢,離開污染謂之淨,此指四諦因緣,苦集滅道而言。「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謂之垢,聖者斷盡見思,超越三界謂之淨。這是佛對於執著性空,厭離幻相的人而說的。說到實相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淨。雖被惡緣所遮蓋,而性本不垢,復為善緣所熏習而性未嘗淨。

「不增不減」,乃對菩薩的開導。通常大乘法易於產生錯誤觀念,道力增長,煩惱減少,斷見思證四果羅漢,定慧增長,證得圓教初住,權教菩薩對於現象很認真執著。佛在此地告訴他們此現象亦非真實,所以說無智亦無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經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說明不增不減。我們常說:菩提增長,煩惱減少,這話好懂,何以說不增不減?我們說增減是從相上說的,佛說不增不減是從性上說的。性是空相,煩惱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從性上說,並無增減、垢淨、生滅。從相上說,一切諸法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

佛說:「隨流認得性」。這句話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真性中的真相確實如佛所說,在真性中無凡聖、修證、因果這些事項,顯示般若之本體。禪家有一句話說的好:「諸見脫落,獨露真常。」就是這個境界。另外可以從一個比喻體會,真空實相如摩尼寶珠,當作本體,十二處十八界視為寶珠所現的光與色,因其能現許多不同光彩,所以為貴。寶珠之體是不變的。也不因色現而生,亦不因色不現而滅。其體如如不動,色相有生有滅,體無生滅。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意思完全相同。

本經一開始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不但無色,亦無受想行識,亦無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亦無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識界。這些都是法相,空是講法性,法性上無此等虛妄相。六祖在開悟時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又說:「本來無一物」,說明自性本體,清淨無為,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蘊處界這些現象,迷了時候才有。為什麼有迷?為什麼迷了就有這些現象?此乃嚴肅問題。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問題,世尊有很巧妙的答覆,諸位如欲知其詳,請查閱楞嚴經第四卷經文。明瞭即開悟,否則仍在無明殼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別人說破,就把自己的悟門關閉了,以後很難開悟。所以真正善知識不會把問題說破,他會誘導你豁然大悟,此教學方法之善巧。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此肯定的說,即等於此經所說:是故空中無色,無五蘊,無十二處十八界。相是有,性是無,性中既無,相有也不是真有,此關鍵之所在。以第一句作一說明,空中無色,即今天所講的物質,物質在感覺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礙。細心觀察,不難得到真相。如真有,理與事,事與事,皆有妨礙。如看電影,銀幕是空的,什麼都沒有,雖然現出畫面,並無染著。性為銀幕,沒有生滅、染淨、增減,而畫面則有生滅。明白之後,心地清淨,叫作開悟。心中不再有妄想、執著、取捨、得失,離開一切虛妄的妄想執著,恢復自性的本體,自性是本來有的,所以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即佛之知見,念佛人如明白這個道理入此知見,即是經上所說的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可知事實真相對念佛人說非常重要,若是明瞭就是明心見性。心是相,即諸法,諸法是心變的,阿賴耶變的。性即此地講的空,自性的本體。性是本體,心是作用,見性即明心了。明心見性之後,不再有妄想執著,凡聖的見解也都沒有了,說性說相,皆不可得,何況諸法,本來無一物,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起心,不動念,一切現象現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薩。有人說,既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應知佛果地所證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體會而不易證得。雖能體會而煩惱習氣未能劇斷,在一切境緣幻象中,還會起心動念,仍有可能墮入輪迴。不但凡夫,連大菩薩都怕墮落,於是華嚴會上大菩薩們都發願求生西方,如此看來,焉能輕視淨土法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這一段說明世尊善巧的教學,前四句講十二因緣,末一句講四諦。十二因緣與四諦是佛教最根本的教義,說明生死輪迴之事實真相。十二因緣總共有十二條,謂之十二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條循環不息,形成三世輪迴現象。前二條屬過去世,無明是因,因無明而引起的一切作業是行。有過去之因緣才有今生之果報。從識到受,這五條是今生果報。十二因緣中所說的無明非大乘經中所說的根本無明,而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破了就成佛,枝末無明破了只能斷見思煩惱,證小乘辟支佛果。無明是迷惑,有錯誤思想見解,才有錯誤的行為。行即造業,造業必受報,受報必來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緣第三個識,識俗稱靈魂。他來投胎,真正因緣是無明與行,父母屬增上緣,投胎要找有緣的父母,子女與父母之因緣不出四類,報恩、報仇、討債、還債,有這種恩怨債務才生在一家。投胎之後在一兩星期之內,什麼都說不上,給他一個名字叫名色,名是說他有精神,色是說他是物質,以父精母血為身體,此刻尚未長成人的形狀,世人謂之胎盤。在母腹中逐漸長大,眼耳鼻等逐漸形成,名為六入,即是胎兒。觸是由母體出生,與外面世界接觸。初生嬰兒二三歲以前,只有觸,沒有受。當其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時即是受。有苦樂之感覺,必生愛憎,故受緣愛,有愛必有取捨,故愛緣取,因妄取故即成業有。此愛、取、有三條是今生的因,有今生之業因,必有來生之果報,故有緣生,生緣老死。此是十二因緣運行之過程。昔日農村兒童往往到七八歲時還能保持天真,只有觸而無受,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今天一兩歲的小孩即能察言觀色,已喪失了天真,很可憐。佛說投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引業,引導眾生到什麼地方投生,過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堂。同樣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屬於滿業。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對愛、取、有特加防範,若先由愛上斷,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反過來叫「還滅論」,為何有老死,因有生,為何有生,因有行業,一項一項往上推,十二條中如有一項斷掉,輪迴就沒有了。我們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條——愛、取、有,只要斷一個,六道輪迴就解決了。生死業因即是愛,愛不重不生娑婆。貪愛五欲六塵,貪愛名聞利養,什麼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脫輪迴。如不能在愛上斷,在取上斷也行。對一切法不取不捨,不捨是順受,不取是不造業。隨緣了舊業,不更造新殃。至於從有上斷,只有諸大菩薩再來人,與眾生合光同塵。如眾所週知的濟公活佛,不拘小節,不守清規,不守戒律,好像愛取有都有,其實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乃上上乘真實工夫。凡夫只能在愛取上下功夫,愛取有是無量劫來的習氣。今天初聞佛法,了解事實真相,而境界現前,毛病習氣又來了,見到順逆境界又生愛惡之心,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念頭一起來,要緊的是覺悟,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一切念頭就對了。

四諦是「苦集滅道」,此四字亦說兩重因果。苦是現在果報,集是過去的業因,滅是修行人未來證得的果報,道是現在修學的因緣。簡言之,諦是確有其事,佛說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處不必細表,初學的人往往不以為然,因世間快樂事很多,為何說是苦呢?世間樂事可以變成苦,謂之壞苦,而苦事不會變成樂,可見樂不是真的。要緊的必須知道為什麼要來作人,輪轉六道。佛觀察的透徹,人生為酬業而來,造善業得福報,造惡業受苦果,這是事實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認為上帝佛菩薩不公平。存這種思想,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更造惡業,一定要對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運,但這不是徹底解決之道。這樣作今生來世可能得大福報,但不能保證生生不造罪業,如福報享盡,惡報又現前,必墮三塗,要根本解決,必須超越輪迴。修道證果,果是滅,滅煩惱,滅妄想,滅執著,滅六道輪迴。在四諦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離生死輪迴之道。佛在經論中說了許多修行法門,門門皆可成佛。我們每人根性不同,迷悟、習氣、染污亦異,如選擇的法門不適合自己的根性,勉強去學,耗費精力而得不到效果。

我們現在雖然對於般若經論有相當理解,切莫自滿,理雖頓悟,事須漸修,自己的毛病習氣能否斷除,在日常生活中,財色名食睡,見色聞聲,能否不動心,幻相現前,如有一絲毫愛惡之心,就不能出離三界。任何法門必須斷煩惱才能超越輪迴,唯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只要伏著煩惱,即可出離三界,伏比斷容易。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教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採用這個法門,可知選此法門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頂尖人物的選擇。修淨土法門,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還要勸有緣的同參道友,在一生中圓滿完成佛道。

佛說五蘊是因眾生迷色法輕,迷心法重。五蘊包括色法一、心法四。十二處恰好相反,眼耳鼻舌身屬色法,色聲香味觸法屬色法,色法說十一條,意根屬心法只一條,這是對色迷的重,對心迷的輕的人說的。還有一種人,色心迷的都重,佛說十八界,六識是心法,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其餘五根是色法,六塵是色法。在十八界中色法講了十一個,心法講了七個。佛說法是應機而說,活活潑潑,實無定法可說。

無智亦無得。

智是能觀之智,得是所證之理。無智是能觀之智不可得,無得是所證之理亦不可得。能觀是空,所觀之境界亦是空。此義很深,凡是熟讀楞嚴之人,多少能體會其義。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一個問題,即無明到底從那裡來的?世尊對他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一語道破。有智即無明之根本,如有能證之智,有所證之理,能所未亡,無明即不能斷絕,所以無智才是真智,無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圓滿的自性,能證之智也沒有了。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證所證,俱不可得。佛說法是對治我們的毛病,因眾生執著一切法皆有,以為一切法相皆是真實。從此錯誤的觀點產生錯誤的想法與作法,即分別執著,有取捨得失,此皆屬空相。佛說空確是事實真相,並非假設,使我們了解事實之後,知道諸法空相,於一切法的幻想、分別、執著,便可一切放下,執有之病即可消除。但是空也不能執著,空也不存,此說到究竟處。智得也是緣生之法,亦無自性,亦不可得。下面經文顯示般若修學之大用。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所得故。此句總結前面所說,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修學的方法四諦十二因緣,智與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萬緣放下,妄情盡了,真就顯了。罣礙即牽掛,有我執起煩惱障,煩惱障障性,心不清淨,不自在,不解脫,造業輪轉。有法執起所知障,所知障障慧,不了自性,不達性相,縱然斷了見思,出三界,因有法執,也只能屈屬於小乘,不能成佛,所以障大涅槃謂之礙。一切眾生錯認了四大、六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執著我見我所,於是才有六道輪迴。菩薩依究竟圓滿的智慧,即依般若波羅蜜多,看清楚事實,心中無有障礙,不再有妄想執著。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功夫又進一層。世間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遠離恐怖即是了斷生死出三界。

生死輪迴之由來,一切經論中說之最詳。確因迷惑顛倒,造善惡因,感得三界果報。凡夫不知此事實真相,恐怖心時時刻刻縈懷於心中。華嚴說恐怖有十八種之多,不必一一細表,般若經中說的很明白,離開我法二執即無有恐怖。遠離顛倒,顛倒是無明、是錯亂。經中說四種顛倒,常樂我淨。凡夫不知世間無常,亦不知世間的樂是苦因。貪圖樂受自然生起三毒煩惱。樂不如苦,佛教我們以苦為師,在苦悶時,易於警覺,時刻想出離。若迷在愛欲中,愈迷愈深,難以自拔。凡夫執著身體為我,不知其為四大假合,四大亦空不可得。凡夫身心都是污染,自己並不覺得。現在人心污染比從前不知道嚴重多少倍,心中充滿人我是非,貪瞋痴慢,此之謂顛倒。

夢境是妄想變現出來的,其根源是五蘊,色蘊是堅固的妄想,受蘊是虛明的妄想,想蘊是融通的妄想,行蘊是幽隱的妄想,識蘊是顛倒的妄想。楞嚴卷十中說的很清楚。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夢,夢的現象亦有種種不同。日有所思,夜必有夢。另一種是無始習氣,也有鬼神來托夢的。

遠離顛倒夢想才能達到究竟涅槃,究竟是圓滿佛果所證,菩薩雖不圓滿而能分證。涅槃是梵語,最常見的翻作滅,四諦中苦集滅道之滅。滅是滅煩惱。小乘的涅槃是滅見思煩惱,不究竟,稱為「偏真涅槃」。大乘菩薩所證,不但見思斷了,塵沙斷了,無明也破掉幾分,稱為「究竟涅槃」。從初住到等覺有四十一個階級,品品分證,如來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此名詞又翻為圓寂,圓是圓滿,寂是清淨寂滅,見思、塵沙、無明都斷了。圓是性德圓滿開顯了,佛說圓教初住菩薩只破一品無明,其作用即與如來果地上相彷彿。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用「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的修學方法,證入圓教初住,即可隨類化身,在諸佛剎海,普度眾生,可知究竟涅槃有圓寂的意思。功德圓滿謂之大涅槃。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從初住到等覺位,菩薩位已圓滿了。再往上去,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處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事實,菩薩依般若智慧能證到等覺,一切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證到無上菩提,無怪乎佛說般若二十二年。

佛法修學是戒定慧,般若是慧,常言說:「因戒生定,因定開慧」,般若要從定中得到,般若不在經裡,不在佛的言語中,亦不在思維想像中。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給我們一個啟示,看經聽法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是思想研究,不可想,一想就落到意識中。如不用心意識,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般若才現前,此理很深。菩薩知道諸法空相,故能遠離妄想執著,以清淨心照見諸法實相,自然契入究竟涅槃。再進一步說,真正平等覺知諸法的真相,徹底究竟明瞭,這能明瞭的即是無上般若智慧。不得已說了這一個名詞,其實性相之中都沒有名言。不過用這些名相作一個引導,由此契入真實。故在因稱它為智,在果上稱它為覺。果達到極處,加一個「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此為尊重不翻。正是無有一絲毫偏邪,等是與一切諸佛所證的平等,雙照二邊,轉八識成四智,證法空而悟真如。真是法性,如是法相。古德為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見,常用金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真心,器比作法相。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故稱真如,此諸佛如來真正清淨的覺悟。如此一切諸法的實相(真相)完全覺了,稱之為菩提。古德有一簡單解釋,完全了解(證悟)契入,證得真如、實際、法性的道理,可以說證得法界事實真相,佛為其建立一個名稱謂之菩提,此名相之由來。又說不可破壞,不可分別,謂之菩提。又說:法真如性,無顛倒性,亦謂之菩提。從種種解釋,體會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的精義,佛是以般若而證得佛果。由此可知般若精髓,解悟尚且不易,證悟更難。正因其難,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作增上緣,叫我們到那裡去修學圓滿的般若波羅蜜多,若無圓滿智慧,如何能不退轉?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實智慧才能達到不退轉,古德說的好,西方最殊勝的緣就是西方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有他們關懷照顧,決定可以圓證大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段經文從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至是無等等咒,是讚歎般若法至高無上,末後兩句是讚歎修學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佛菩薩都是依般若法門證得菩提涅槃,般若的功用實不可思議,無法稱說。最後以咒語來讚歎它,咒是願的意思,為四種陀羅尼之一。陀羅尼有總持之義,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使善法不失,惡法不生。亦有明的意思,即光明智慧,能除一切障礙,能滅除五蓋。咒又有密語之義,密不是秘密,佛法無秘密,是神秘、是深密。佛在講經時有許多眾生,凡夫肉眼見不到,如天人、天龍八部以及鬼神,咒語中也有他們的語言。佛說經之後,通常以他們的語言,略說一遍,他們覺得有親切之感。咒又有真言義,能顯示諸法實相,真實不虛。顯說不能叫真言,顯說一般人聽了之後,常用意識心分別想像,反而障礙真實意趣。密說就不會有這些副作用,因為聽不懂就不會思維想像,反而容易得清淨心,超越一切戲論,見到諸法實相,因之稱為真言。陀羅尼又含四義:(一)法、持所聞法,經無量時,永不忘失。(二)義、於諸法能分別邪正是非善惡,悉知無量意趣。(三)咒、總持咒願,神咒非常靈驗,總持無量義。有的能呼風喚雨,役使鬼神。現在有些失傳。與鬼神溝通,第一要誠,第二咒的音要正確。(四)忍、安忍,成就堅固的修行,於所聞法,得精進忍,不為境緣所動,讚不喜,罵不憎。

大神是具足不可思議極大神秘的陀羅尼。能除一切障礙。障礙有三大類,見思、塵沙、無明。神咒有力量破除此三重障礙。大明是咒的別名,明是光明清淨。佛在楞嚴會上放頂上光明,光中化佛送出五會楞嚴神咒,以大光明破眾生無始劫來的痴闇,能照破無明,破除黑暗。無上是最殊勝,無等等是一切諸法都不能與它相比,把這個般若智慧讚歎到了極處。菩薩依它成就了究竟圓滿,三世諸佛依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四句讚歎非常恰當。就淨宗修學而言,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仔細觀察,此一句佛號即是咒語,完全是梵文音譯,確實是大神咒,它有不可思議無比神力。過去灌頂大師說:凡夫常常想消除業障,業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經法懺法都不能消掉時,念「阿彌陀佛」可以消掉,可知這一句佛號就是大神咒。

楞嚴經上說,大勢至菩薩與五十二同倫,向佛自述往昔得道因緣。此五十二指菩薩的位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共五十二位。換言之,大勢至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成佛道,就是用一個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簡單容易,直捷穩當。此一句佛號能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無明,這不是大神咒是什麼?大勢至這一類的人物,就用一句佛號斷盡了四十一品無明圓成佛道,我們沒有一絲毫懷疑。隋唐時代諸大德們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法作一比較,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切經中之王。再將無量壽經與華嚴作比,認為無量壽經才是真正第一經。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達到究竟圓滿。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們到最後如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修行的就不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均是宣揚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它是華嚴的歸宿,一切法身大士的結局,與華嚴相比,就把華嚴比下去了。

無量壽經有九種譯本,夏蓮居老居士擇其中最好的五種原譯本編成現在的無量壽經會集本。經文分四十八章,大家都知道在四十八章中以第六章為第一,詳細述說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介紹西方依正莊嚴。四十八願中以那一願為最重要呢?古大德幾乎公認第十八願為核心,第十八願說的是十念必生。重重比較,認清楚,六字洪名是無上法門,是整個佛法的精華,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上神咒,其功效能除一切苦。

苦的種類很多,簡言之,有三苦、八苦。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是苦苦的細說。八苦中生老病死,任何人均逃不過。身處有求不得苦,眾生有無盡的慾望,求不得就苦了。有愛離別苦,人、事、物、往往稱心如意的偏偏要分手離別。有怨憎會苦,不喜歡的人、事、物、想離開,偏偏離不開。五陰熾盛苦就是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妄想分別執著,像猛火一樣的燒著,不會心靜。五陰熾盛是因、是造業,感受前面七種之苦。此處還有壞苦,一切色法物質會壞會變,是無常的。還有行苦,心中念念生滅不停。一切法歸納為色心二法。壞苦是對色法說的,行苦是對心法說的。

佛說戒定慧三學,戒學教我們克制,要一切忍耐,這是修學的基礎。功夫深一層即得定,定能伏煩惱,心中清淨平等,但還是不究竟。總目標是般若智慧,慧若開了,苦就滅了。佛說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定不能轉,慧能轉。般若智慧現前,能把無始劫來所有煩惱習氣轉化成大菩提。佛菩薩以此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無盡的智慧德能原來是由煩惱變化而來的,所以煩惱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與涅槃是一不是二。除苦除得這麼圓滿究竟,真實不虛。般若法門歸結到一句萬德洪名上,更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能持名號之人,不僅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諸經稱之三昧之王,實在這一句名號乃究竟圓滿的大般若。在無量壽經中可找到證據,世尊對彌陀之稱讚,稱之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也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讚歎。如此乃能肯定彌陀名號是「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段經文是結顯開密,本經共有二百六十個字,最後三十一個字是密說,前面是顯說。密說即佛門中常講的咒語。咒以不翻為原則,咒語有五不翻,這是唐朝玄奘大師譯場所立的規矩。(一)咒語是佛的密語,只有佛明瞭,等覺以下菩薩均不知其義。(二)咒語每字每句均有無量義。研究大乘經時,知道顯說的經文亦含無量義,法味無窮,久讀不厭,何況如來神咒。(三)咒中有許多鬼神名號,佛呼喚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並不完全包括世間語言。(四)咒亦為諸佛的密語,如軍中口令。誦咒無往不利,一定能得諸佛護念,龍天保佑。(五)誦咒蒙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神力加持。有如此許多意義在其中,故玄奘大師以存其音不翻其義為準則。密為深奧難言之義,佛法中絕無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處,如果心地清淨,正大光明,那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義理深,非淺根人所能理解,故稱為深密。因其義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對他說,不過有時也透露一點消息。

經論中說到修持,勸大家讀誦為教法之一。讀誦時往往一面讀誦,一面思維經中意趣,如是則心不得清淨,思維想像研究探討都落在第六意識,決定障礙了開悟的門徑,很難成就三昧。自古以來解悟者多,證悟者少。證悟要由定慧契入,而老實人可由讀誦得到三昧,大開圓解。所以說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中人以下習氣很重的人,展開經本就會望文生義,此類根性的人讀經不如念咒,念咒不明其義,故不起分別妄想,容易得到三昧,此密法修學的殊勝處。

玄奘大師不翻密咒,我們也不必勉強解釋。古大德亦有解釋者,如前清灌頂法師在其楞嚴經註解中,對楞嚴咒有詳細的解說,密咒變為顯說,是否如法則不敢說,不過諸大德們仍以不解釋為宜。許多經典,顯說之後仍有密說,密說還是解說顯說中要義,不過言辭簡要,故又翻為總持。因此只要了解顯說就夠了,密是顯之密,顯是密之顯。咒語最重要的音要正確,所以密宗非常重視上師口傳。

心經介紹到此地已圓滿。佛希望一切眾生快速圓成佛道,並不希望我們聞法之後,修三大阿僧祇劫,此並非佛之本願。世間為父母者,希望兒女經歷小、中、大學、研究所、博士班完成學業。也有父母希望兒女是天才兒童,不需要經歷這求學歷程,十三歲即得博士。佛菩薩對眾生亦如此,希望有上上乘人,不必經歷菩薩五十二個階級,在一生中即能成佛。這種人就是有念佛的根性。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神咒,不僅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內,所以它是第一神咒,第一個大總持法門。盡虛空,遍法界,無論什麼根性眾生,遇到彌陀名號,沒有一個不得度。即使五逆十惡亦能得度。有人說佛既有如此大能,為什麼不把世間苦難之人一齊度脫?答案是這些苦難之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誨,不能依教奉行,與佛無緣,佛不能度無緣之人。這個念佛法門是給善根、福德、因緣均已成熟之人修的。無量壽經上說,阿闍王子等聞佛介紹西方淨土,發願將來成佛亦如阿彌陀佛。此念頭在心裡,但未說出。佛有他心通,知道他的心意,告訴大家,過去生中阿闍王子曾供養四百億佛,聽到此法門只生歡喜心,而未發心求生淨土。今天我們聞此法門即生信心,一心持名求生淨土,比阿闍王子的善根福德因緣多多了。知道西方世界確實殊勝,一心一意求願往生,這個福德太大了。一往生即頓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得到阿彌陀佛果地上的成就。佛號如非圓滿秘密神咒,如何能令業報深重的凡夫,在短短期中,盡伏無量業障,往生佛國。

佛教大德,教宗般若,行在彌陀者不少。民國以來一位是江味農居士,一生用四十年時間研究金剛經,完成了一部金剛經講義,近代往生傳有他的小傳,還有一位周止菴居士,也用四十年時間研究心經,寫成一部般若心經詮注,已印了許多版。這兩部書對於法相名詞的註解,至為詳備。過去李炳南老師在大專佛學講座,即採用金剛經講義作教材。專心念佛,真正能得到般若真實智慧。顯說是叫我們開智慧,幫助滅煩惱障。密說是叫我們把分別妄想放下,恢復清淨心,滅罪除障,是大福德。在修學中最怕妄想執著。楞嚴經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又說:「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一句佛號念到底,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即現前。

附註:

1、三細六粗在大乘起信論中說之最詳,其言曰:「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這三種相是:一者無明業相,二者能見相,三者境界相。又說:「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這六種相是:一者智相,二者相續相,三者執取相,四者計名字相,五者起業相,六者業繫苦相。此九種相亦可配合十二因緣:1、無明業相配無明與行,2、能見相配識,3、境界相配名色六入,4、智相配觸,5、相續相配受,6、執取相配愛,7、計名字相配取,8、起業相配有,9、業繫苦相配生與老死。欲知其詳,請讀大乘起信論。

2、忍字不只含有忍耐,還有忍可,安心順受之義。安者安住,謂其心不動,一心正受。忍又分三種:(一)生忍。忍受人事間的種種毀辱苦迫加害,不生瞋恨,遇拂逆事不著相,應作滅罪觀。(二)法忍。(甲)於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惱怨。(乙)於心法之瞋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忍而不厭棄。又一解釋,吾人能遵照佛法實行,安心順受,無絲毫參差謂之法忍。(三)無生法忍。修諸法本不生觀,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不動,名曰無生法忍。大智度論曰:「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名無生忍。」

3、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兩句經文出自楞嚴經卷五。知見立知句中之兩個知字意義不同。第一個知字與見字連在一齊,知見是一個名詞,指六根之根性而言,或稱本覺,即性體本具的明照之性。下一個知字是知覺,乃向外逐物感覺思維之分別心。六根根性照物,尚未起分別時,寂然照了,不立妄知妄見,乃清淨真心,本覺常住,不隨分別,不隨動靜。一旦立知,即於剎那間起了分別,意識發生作用,生出我與我所,一切過患,隨之而來,乃是無明之本。

4、五蓋。佛學的名數。蓋有蓋覆之義,能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共五種:(一)貪欲蓋、執著五欲之境。(二)瞋恚蓋、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之心。(三)睡眠蓋、心昏身重,不得其用。(四)掉悔蓋、於己作之事心生悔惱。(五)疑法蓋、於法猶豫而無決斷。

一九九四年四月記於美國西雅圖市


                           感謝資訊提供

                          原文網址  http://book.bfnn.org/books/0253.htm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白話翻譯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白話翻譯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如是我聞。

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陀宣講的。

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裡說法,在場的有佛陀的常隨弟子出家眾二千五百人,與大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在一起聽法。

爾時。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忽見路邊聚骨一堆。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

這時,世尊引導並帶領大眾弟子,一直往南方行走,忽然看見路邊聚集枯骨一堆。那時候,如來就對著那些枯骨行大禮,以五體投地的方式,恭恭敬敬的頂禮膜拜。

阿難合掌白言。世尊。如來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以何因緣。禮拜枯骨。

阿難尊者合掌向佛陀稟白說:「世上最尊貴的聖者!您是世間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裏的大導師,是母胎、蛋卵、潮濕、變化(胎、卵、濕、化)四類眾生的慈父,為眾人所歸依敬仰,是由於什麼因緣,世尊您竟然頂禮膜拜這些枯骨呢?」

佛告阿難。汝等雖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廣。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你們雖然是我的上座首要弟子,出家修行的時日也很久了,但是所知道的事情還未廣博。這一堆枯骨,或者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者是多生累世父母的遺骸。由於這個緣故,我今天才對著它們頂禮膜拜。」

佛告阿難。汝今將此一堆枯骨分做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輕。

佛陀又告訴阿難尊者說:「你現今就將這一堆枯骨分做二份,如果是男人的骨骸,顏色會比較白而且比較重﹔如果是女人的骨骸,顏色則會比較黑而且比較輕。

阿難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帶鞋帽。裝束嚴好。一望知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塗脂粉。或薰蘭麝。如是裝飾。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後。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認得。

阿難尊者稟白佛陀說:「世尊!男人活著的時候,身上的衫褲、腰帶、鞋子、帽子等,裝束嚴整完好,一望就知道是一位男子漢的身份﹔女人活著的時候,大多塗抹胭脂面粉,或是薰染蘭香麝香,像這樣的裝飾打扮,立即就能夠知道那是女流的身份。而現今他們死了以後,男女白骨都是一般樣子,教我們弟子等,怎麼認得出是男是女呢?」

佛告阿難。若是男子。在世之時。入於伽藍。聽講經律。禮拜三寶。念佛名號。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間女人。短於智力。易溺於情。生男育女。認為天職。每生一孩。賴乳養命。乳由血變。每孩飲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現黑色。其量亦輕。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果是男子,在世的時候,多有進出伽藍佛寺,聽講佛經戒律,禮拜三寶(佛陀、佛法、僧眾),口念佛的名號,所以他的骨骸,顏色比較白而且比較重;世間的女人,大多短缺理智與腦力,容易沉溺於感情,把生男育女的事情,認為是她的天賦職責。每生一個小孩,都要依賴母乳來養活這嬰孩的生命,乳汁是由血液變成的,每一個小孩都吸吮了母體中比八斛四斗還要多的白乳,所以母體憔悴消瘦,死後骨骸現出黑色,它的重量也比較輕。」

阿難聞語。痛割於心。垂淚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報答。

阿難尊者聽聞了佛陀的話,心裏痛楚得有如刀割一般,垂下眼淚悲傷哭泣的稟白佛陀說:「世尊呀!母親的大恩大德,應該怎樣才能報答呢?」

佛告阿難。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在母胎時。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將來。午消散去。母懷胎時。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懷胎時。第三月中。猶如凝血。母懷胎時。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懷胎時。第五月中。兒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為五。頭為一胞。兩肘兩膝。各為一胞。共成五胞。母懷胎時。第六月中。兒在母腹。六精齊開。何者為六。眼為一精。耳為二精。鼻為三精。口為四精。舌為五精。意為六精。母懷胎時。第七月中。兒在母腹。生成骨節。三百六十。及生毛乳。八萬四千。母懷胎時。第八月中。生出意智。以及九竅。母懷胎時。第九月中。兒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質。桃梨蒜果。五穀精華。其母身中。生臟向下。熟臟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聳出。山有三名。一號須彌。二號業山。三號血山。此設喻山。一度崩來。化為一條。母血凝成胎兒食料。母懷胎時。第十月中。孩兒全體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決為孝順之子。擎拳合掌。安詳出生。不損傷母。母無所苦。倘兒決為五逆之子。破損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攪。又彷彿似萬刃攢心。如斯重苦。出生此兒。更分晰言。尚有十恩。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你現在仔細聽著,我當會為你們分別說明清楚:母親懷胎,多數要經過十個月,是很辛苦的。胎兒在母腹的時候,第一個月裏,就像草上的露珠,清早出現,不一定能夠保存到晚上;早晨聚集而來,中午就消失散去。母親懷胎的時候,到第二個月,恰如凝聚的酥油。在母親懷胎的時候,在第三個月,胎兒猶如像凝聚的血團。在母親懷胎的時候,到第四個月,胎兒稍微長成人形。在母親懷胎的時候,到第五個月,胎兒在母親腹裏,已經生成有五部份的胞體,是那五部份呢?就是頭為一種胞體,兩隻手肘和兩條腿膝,各為一種胞體,一共成為五種胞體。在母親懷胎的時候,到第六個月,胎兒在母親的腹裏,六種精氣都已經齊全開通。是那六種呢?眼睛是第一種,耳朵是第二種,鼻子是第三種,口嘴是第四種,舌頭是第五種,心意是第六種。在母親懷胎的時候,到第七個月,胎兒在母親的腹裏,已經生成了筋骨關節,數目三百六十,並且生長毛孔,數目約在八萬四千。在母親懷胎的時候,到第八個月,胎兒就生成意識腦智,以及眼睛兩個瞳孔、兩個耳孔、兩個鼻孔、一個口腔、尿道和肛門等九個竅孔。在母親懷胎的時候,到第九個月,胎兒在母親的腹裏,已經能夠吸收食物,所吸收的都是出自各種物質,像桃子、梨子、蔥蒜、水果、五穀等的精華。在那母親的身體裏,生臟向下面,熟臟向上面,譬如在地面上,有山聳然突出,山有三個名號,第一個名號叫做須彌山,第二個名號叫做業山,第三個名號叫做血山。這些譬喻的山,一次崩塌下來,就化為一條,母親體內的血就凝集成了胎兒的食物。在母親懷胎的時候,到第十個月,孩兒的全部器官肢體都一一生長完成,方才降生下來。如果是決定做為孝順的孩子,出胎的時候會擎起拳頭做合攏手掌的狀態,而安祥順利的出生,不會損傷母親的身體,母親沒有太大痛苦。如果這孩兒決定是做為五逆不孝的孩子,出胎的時候就會破壞損傷母親的胎腹,雙手抓扯母親的心肝五臟,雙腳踏踢母親的胯下骨,使母親痛苦得像千把刀在攪動宰割,又彷彿好像萬把利刃集中刺進母親的心。像這樣受盡極重大的痛苦,才出胎生下這孩兒。如果更進一步分類明白的說,母親還有十大恩德。

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迴乾就濕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愍恩。

第一是母親懷胎的時候對胎兒守衛愛護的恩德;第二是臨盆生產受盡苦楚的恩德;第三是生下孩子就忘記所有痛苦的恩德;第四是自己咽下苦澀,吐出甘甜給與愛兒的恩德;第五是迴施乾淨給與孩兒而自己將就污濕的恩德;第六是哺餵乳奶和撫養教育的恩德;第七是替孩兒洗濯屎尿不淨的恩德;第八是孩兒外出遠行,慈母在家掛心憶念的恩德;第九是對孩兒深深加以體諒撫恤的恩德;第十是終生直到究竟都沒有窮盡對孩兒憐愛愍念的恩德。

第一。懷胎守護恩。頌曰
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胎。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開。
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災。羅衣都不掛。妝鏡惹塵埃。

第一、懷胎時守衛愛護的恩德,偈頌說:

累世長劫造因結緣深重,今生才來寄托母親懷胎;
月又一月逾過才生五臟,再過七個七天六精才開。
胎兒體重壓力就像山岳,胎一動一止像壞劫風災;
母為胎兒羅衣都不想掛,化妝鏡台也惹蓋了塵埃。

第二。臨產受苦恩。頌曰
懷經十個月。難產將欲臨。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沈。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

第二、臨盆生產受苦楚的恩德,偈頌說:

母親懷胎經過滿十個月,苦難的生產即將要來臨;
早晨起床就像生了重病,天天神情悶重好似昏沉。
難將惶恐怖畏心情訴述,哀愁眼淚流滿胸前衣襟;
語調含悲告訴親族家人,惟獨懼怕死神奪兒來侵。

第三。生子忘憂恩。頌曰
慈母生兒日。五臟總張開。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
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第三、生了兒子忘記憂苦的恩德,偈頌說:

當慈母生產兒子的日子,五臟總都像要破裂撕開;
身體心神幾要悶絕而死,鮮血直流好似屠宰豬羊。
生下以後聽聞愛兒安健,心情歡喜更加倍於往常;
歡喜暫歇然而悲痛又到,難忍痛苦又在貫徹心腸。

第四。咽苦吐甘恩。頌曰
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愛重情難忍。恩深復倍悲。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

第四、咽下苦味吐出甘甜給與愛兒的恩德,偈頌說:

父母恩德高深且又重大,照顧憐愛從不疏忽失時;
吐甘餵兒沒有稍作停息,自己嚥下苦澀從不皺眉。
愛重為兒心情愁苦難忍,恩情深憂心又加倍傷悲;
但望能令孩兒吃飽滿足,慈母不辭自願挨餓受饑。

第五。迴乾就濕恩。頌曰
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兩乳充饑渴。羅袖掩風寒。
恩憐恆廢枕。寵弄纔能歡。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

第五、迴兒於乾自己就濕的恩德,偈頌說:

母親甘願自身投於污濕,而將愛兒移就於淨且乾;
兩個母乳專為兒充饑渴,輕羅衣袖用來掩兒風寒。
恩愛憐惜恒常廢枕不眠,寵愛逗弄纔能感到心歡;
但願能令孩兒獲得安穩,慈母總不為己尋求平安。

第六。哺乳養育恩。頌曰
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無怒目。不嫌手足攣。誕腹親生子。終日惜兼憐。

第六、哺餵乳奶撫養教育的恩德,偈頌說:

慈母讓兒依靠就像大地,嚴父養育兒女可配於天;
天覆地載養育萬物恩同,父母養兒恩德也是同然。
不厭醜陋更無怨恨怒目,不棄孩兒手足罹患痙攣,
對從母腹誕生親生子女,好壞都是整天珍惜愛憐。

第七。洗滌不淨恩。頌曰
本是芙蓉質。精神健且豐。眉分新柳碧。臉色奪蓮紅。
恩深摧玉貌。洗濯損盤龍。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

第七、洗濯兒屎尿不淨的恩德,偈頌說:

母體本來就像荷花芙蓉,精神氣色原本健壯且豐;
兩眉分開就像新柳翠碧,紅顏臉色勝奪蓮花粉紅。
對兒恩愛深深摧殘玉貌,洗濯不淨損傷手盤五龍;
只為憐愛男孩以及女兒,慈母手粗臉皺改變顏容。

第八。遠行憶念恩。頌曰
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第八、兒女遠行深重憶念的恩德,偈頌說:

死亡永別母心誠屬難忍,在生離家著實亦感悲傷;
兒子遠行度出關隘山外,母憶掛念擔心遙遠他鄉。
日夜母心相隨離家遊子,其心擔憂流淚已數千行;
如同猿猴哭泣離別愛子,傷心難過寸寸哭斷肝腸。

第九。深加體恤恩。頌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第九、深加體貼和撫恤的恩德,偈頌說:

父母對兒恩情極其重大,恩德深重報恩實在困難;
子受苦難父母願代替受,孩兒辛勞母心疼惜不安。
聽聞子女就要遠行出去,憐愛兒心夜臥深覺孤寒;
男孩女兒短暫受到辛苦,就會長時使令父母心酸。

第十。究竟憐愍恩。頌曰
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
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第十、究竟無窮憐愍的恩德,偈頌說:

父母恩德高深且又重大,給兒恩惠憐愛無停歇時;
起立坐下母心都相跟逐,接近或是遙遠掛念共隨。
老母年齡即使已一百歲,仍然常常擔憂八十歲兒;
想知對兒恩愛何時斷絕,命盡死了恩愛心才分離。」

佛告阿難。我觀眾生。雖紹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義。無有仁慈。不孝不順。阿娘懷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擔。飲食不下。如長病人。月滿生時。受諸痛苦。須臾產出。恐已無常。如殺豬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兒身。咽苦吐甘。抱持養育。洗濯不淨。不憚劬勞。忍寒忍熱。不辭辛苦。乾處兒臥。濕處母眠。三年之中。飲母白血。嬰孩童子。

佛陀又告訴阿難尊者說:「我觀察到很多眾生,雖然傳承了做為人子的品格,良心善行卻受愚癡蒙蔽,不思念父母爹娘,於生育兒女有大恩德,不產生恭敬父母的心,忘了父母的恩德又違背了人子的道義,沒有仁愛慈悲的心腸,忤逆不孝不順從父母。做母親的阿娘懷孕生子,在十個月懷胎的期間中,起立坐下都感到不安,像擎負著重擔,三餐飲食也吃不下,就像患了長期疾病的人。十月期滿臨盆生產的時候,受盡諸般的痛苦,在片刻的須臾間已產出嬰兒,心又恐懼無常死神又要來侵奪。這時就像宰殺了豬羊,母體血流遍滿地面。受了像這樣的苦楚,才生產得到孩兒身體,從此自己吞嚥苦澀而吐出甘味來餵食愛兒,懷抱扶持養育嬰兒。為兒洗濯屎尿等不乾淨的穢物,不憚畏辛勞。自己忍受著寒冷忍受著炎熱,不推辭任何辛苦。乾淨的地方讓愛兒睡臥,尿濕污穢的地方慈母自己躺著睡眠。哺乳餵奶的三年期間中,孩子都是喝飲母體白色鮮血的乳汁。

乃至成年。教導禮義。婚嫁營謀。備求資業。攜荷艱辛。懃苦百倍。不言恩惠。

從嬰孩撫養成少年的童子,乃至成年壯大,教導處世的禮節義理,為兒女完成婚姻嫁娶,幫助孩子經營事業謀生,多方謀求資財和業務,提攜子女並荷負重擔是非常艱難辛苦,雖然殷懃受苦幾百倍,也不說起自己對兒女的恩惠。

男女有病。父母驚憂。憂極生病。視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養育。願早成人。及其長成。反為不孝。尊親與言。不知順從。應對無禮。惡眼相視。

男孩女兒有了病,父母心裏就驚慌擔憂,常為兒女擔憂至極而生病,卻把自己的病視同很平常的事情。子女如果病患除去好了,父母因為擔憂所引起的病也才痊癒好了起來。像這樣辛苦的養育,但願兒女早日長大成人。可是有些兒女等到他們長大成人,不但不報答父母恩德反而忤逆不孝,本應受到尊敬的父母雙親對他說話,都不知道應該順從父母的意思,面對父母應答對話毫無禮貌,甚至用兇惡的眼光相向仇視。

欺凌伯叔。打罵兄弟。毀辱親情。無有禮義。雖曾從學。不遵範訓。父母教令。多不依從。兄弟共言。每相違戾。出入來往。不啟尊堂。言行高傲。擅意為事。父母訓罰。伯叔語非。童幼憐愍。尊人遮護。漸漸成長。狠戾不調。不伏虧違。反生瞋恨。棄諸親友。朋附惡人。習久成性。認非為是。

在家族中欺負凌辱上輩的伯父叔,打罵同胞的兄弟,毀傷侮辱親族情誼,言行絲毫沒有禮貌仁義。雖然曾經從老師讀書學習,可是不遵守規範訓誨;父母的教訓命令,多不依照所說順從去做;兄弟共同勸勉,每每相互違逆敵對,出外入內朋友來往,都不會啟稟告知父母。言語行為自傲自大,擅出主意胡作非為。從小做錯受父母教訓處罰,或伯父叔父說他的不對,由於孩童年幼使人憐愛愍惜,長輩們就遮掩袒護他,孩子漸漸成年長大,成了兇狠暴戾而不能調伏,不承認自己所犯下虧心違法的罪行,反而心生瞋怒怨恨,棄絕那些親人益友,而去交結依附歹徒惡人做朋友,習慣久了成了惡性,顛倒是非認為非法犯罪是應該。

或被人誘。逃往他鄉。違背爹娘。離家別眷。或因經紀。或為政行。荏苒因循。便為婚娶。由斯留礙。久不還家。或在他鄉。不能謹慎。被人謀害。橫事鉤牽。枉被刑責。牢獄枷鎖。或遭病患。厄難縈纏。囚苦饑羸。無人看待。被人嫌賤。委棄街衢。因此命終。無人救治。膨脹爛壞。日暴風吹。白骨飄零。寄他鄉土。便與親族。歡會長乖。違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懷憂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氣咽成病。或緣憶子。衰變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捨。

或者被人拐騙誘惑,逃往遙遠的他鄉,違別背棄自己的爹娘父母而不顧,離了家人別了眷屬。或者因為經商買賣,或為官府政事遠行,時光荏苒而過因循耽誤未歸,便不經父母同意在外結婚娶妻,由於這樣停留在外阻礙歸程,長久不能還家照顧父母。或在他鄉異國,自己不能夠小心謹慎,被壞人用計謀陷害,橫禍官事鉤纏牽連,被官府冤枉而用刑責罰,或被關入牢獄用木枷套住頸項,用手銬腳鐐鎖住手腳。或遭遇到疾病禍患,被災厄苦難縈繫纏身,成了囚犯被人拘禁受苦饑餓消瘦羸弱,沒有親人看顧招待,或被人嫌他穢賤,拋棄於街頭馬路,因此直到命終氣絕,都沒有親人去救助治療,而且死在野外,身體膨脹臭爛腐壞,一直受到太陽曝晒雨打風吹,終於白骨飄零沒有人收埋,寄魂他鄉異土,便和親人家族永遠長別乖違,而且違背辜負父母慈愛養育的恩德和寄望。在外不知道父母二位老人在家,對遊子永遠懷著擔憂和思念。父母或因思念子女長期啼哭悲泣,眼睛漸暗而目盲失明;或因傷心悲哀過度,悶氣嗚咽而成疾病;或緣於憶念愛子,萬念俱灰無心事業而家道衰落導致災變而死亡,雖然死了做鬼,也都仍然不曾割斷捨棄愛兒之心。

或復聞子。不崇學業。朋逐異端。無賴粗頑。好習無益。鬥打竊盜。觸犯鄉閭。飲酒樗蒲。姦非過失。帶累兄弟。惱亂爹娘。晨去暮還。不問尊親。動止寒溫。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薦枕。並不知聞。參問起居。從此間斷。父母年邁。形貌衰羸。羞恥見人。忍受欺抑。

或又聽聞兒子,不崇尚學問事業,追隨壞朋友惹生異端,成了無賴的遊民,粗野頑劣,喜好學習有害無益的壞事,整天鬥爭打架偷竊或做搶劫的強盜,觸惱侵犯鄉里百姓,飲酒賭博,作奸犯科為非作歹,犯了很多罪惡過失,連帶的拖累了同胞兄弟,惱怒擾亂了爹娘父母的心。早晨出去遊蕩,暮晚半夜才歸還,從不關心過問父母雙親他們的起居行動或寒凍溫暖。月尾月初朝晨暮晚,永遠乖違了做為人子扶持侍奉年老雙親的義務。父母安眠的床舖草蓆枕頭,也都不去過問瞭知關懷,然而參謁問候父母的飲食起居,從此間斷消失。父母年邁老病,形體容貌衰老消瘦羸弱,家中出了不孝子,父母羞恥不敢出門見人,而忍受著旁人的恥笑指責與欺負。

或有父孤母寡。獨守空堂。猶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凍飢渴。曾不知聞。晝夜常啼。自嗟自歎。應奉甘旨。供養尊親。若輩妄人。了無是事。每作羞慚。畏人怪笑。

或有的母親已死父守寡或父已死母孤單,孤獨寂寞的守著空堂冷室,猶如不認識的外來客人,寄居在別人的屋舍,受著寒冷冰凍饑餓口渴,兒女都不曾去聽聞瞭知過問。可憐的老人於白天夜晚常常悲傷啼哭,自己感慨命不好而獨自嘆息。兒女本應奉上甘旨美味,供給侍養父母雙親,可是像這輩妄動不孝的人,到頭終了卻沒做半件孝順事。父母為此每每想起就羞恥慚愧而感嘆,畏懼別人責怪恥笑而不敢見人。

或持財食。供養妻兒。忘厥疲勞。無避羞恥。妻妾約束。每事依從。尊長瞋呵。全無畏懼。

有的拿著錢財美食,供給養育自己的妻子兒女,忘了所有的疲倦辛勞,但卻冷落父母,沒有畏避被人羞罵恥笑不孝的心。妻子美妾所約束的話,大小每一件事情都必定依照順從;而對父母或長輩的瞋怒呵責,完全沒有一點畏懼尊重。

或復是女。適配他人。未嫁之時。咸皆孝順。婚嫁已訖。不孝遂增。父母微瞋。即生怨恨。夫婿打罵。忍受甘心。異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卻以為疏。或隨夫婿。外郡他鄉。離別爹娘。無心戀慕。斷絕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懸腸掛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懸。每思見面。如渴思漿。慈念後人。無有休息。父母恩德。無量無邊。不孝之愆。卒難陳報。

或者又有女兒,嫁到夫家,在還未嫁出去的時候,都很孝順親生父母;結婚嫁出去以後,不孝之心遂而增加。父母稍微瞋怒責罵,女兒心裏即刻產生怨恨;做她丈夫的女婿再怎麼打罵她,她卻能忍受甘心。對丈夫家不同姓氏的別家宗親,眷屬情愛深重,而對自己老家親生父母骨肉,卻疏遠忘掉。有的女兒或跟隨她的夫婿,住到遙遠的外郡他鄉,離別了親生的父母爹娘,卻毫無依戀思慕親生父母,從此斷絕了消息,一點寄音書信都不通報。遂使父母爹娘,日夜思念而懸腸掛肚,每一時刻都不能夠安下心來,那日子的難過就像身體被顛倒懸掛著。每天思念想要見面,就像喉嚨乾渴在思念水漿。父母慈心思念兒女,永遠沒有休止停息。父母的大恩大德,無法計量沒有邊際;兒女不孝的罪愆,到最終都很難陳述報告得了。」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重恩。舉身投地。搥胸自撲。身毛孔中。悉皆流血。悶絕躄地。良久乃蘇。高聲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從來未覺。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膽俱碎。惟願世尊哀愍救援。云何報得父母深恩。

那時候,大眾弟子聽聞了佛陀所說父母的深重恩德,感動得舉起全身投伏地面,有的用手搥著胸部自己撲打自責,身體的毛孔裏,都流出了鮮血,悶絕暈倒於地,腳跛不能行動,過了很久才甦醒,於是高聲喊叫說:「苦惱呀!苦惱呀!痛心呀!痛心呀!我們今天都是罪孽深重的人了!從來未曾發覺父母恩德,心裏愚暗得像一個夜遊的人;今天才覺悟了知過去不孝的錯誤,痛苦難過得心臟肝膽都要碎裂。唯一祈願世尊哀憐愍念拯救援助我們,指示我們怎樣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呢?」

爾時。如來即以八種深重梵音。告諸大眾。汝等當知。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這時候,如來就用極好的聲音、柔美的聲音、和氣安適的聲音、尊貴智慧的聲音、不帶女人音的聲音、不誤言的聲音、深遠宏亮的聲音、不啞竭的聲音等八種佛所證得深遠隆重的清淨梵音,告訴諸位大眾弟子說:「你們應當知道,我今天就為你們分門別類來解說:假使有一個人,左邊的肩膀上挑擔著父親,右邊的肩膀上又挑擔著母親,兩肩重擔研破皮肉以至見骨,甚至磨穿肩骨見到骨髓,繞著須彌山行走,這樣經過幾百幾千個長劫時間,即使血流滿地,淹沒了腳跟足踝,還是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

假使有人。遭飢饉劫。為於爹娘。盡其己身。臠割碎壞。猶如微塵。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一個人,遭遇到荒年受著饑饉挨餓的災劫,惟恐爹娘父母餓死,將自己全身切割成碎塊的肉醬,就像微細塵埃那麼細碎來讓父母充饑,像這樣經過幾百幾千個長劫時間,還是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手執利刀。剜其眼睛。獻於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一個人,想要布施供佛為父母爹娘求福添壽,手裏執拿銳利的刀劍,剜挖自己的眼睛,奉獻給如來,生生世世都這樣做,經過了幾百幾千個長劫時間,還是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父母爹娘,也用銳利的刀刃,割下他自己的心臟肝臟,鮮血流出遍滿地上,都不會畏怯推辭痛苦,生生世世都這樣做,經過了幾百幾千個長劫時間,還是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父母爹娘,受到百千把刀劍或槍戟,同一時刻刺進身體,並在自己的身體裏,從左右兩邊出入刺殺,這樣經過幾百幾千個長劫時間,還是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父母爹娘,打斷筋骨流出骨髓,生生世世都這樣做,經過幾百幾千個長劫時間,還是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吞熱鐵丸。經百千劫。遍身焦爛。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父母爹娘,吞下燒熱的鐵丸,經過了幾百幾千個長劫時間,遍滿全身都燒焦腐爛,還是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恩德。垂淚悲泣。痛割於心。諦思無計。同發聲言。深生慚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報得父母深恩。

這時候,大眾弟子聽聞了佛陀所說父母的大恩大德,都垂下眼淚悲傷的哭泣,痛心疾首就像利刀割心。詳細思考都想不出報答父母深恩的好計策,於是共同發出聲音說話,心裏深深的生起慚愧心,大家共同稟白佛陀說:「世上最尊的聖者!我們今天都是不孝罪很深的人,究竟要怎樣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呢?」

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獄人。

佛陀告訴弟子們說:「想要報答得了父母的深恩,應該為自己父母書寫這一本經典,為父母讀誦這一本經典,在佛前為父母懺悔一切罪愆,為父母去佛寺奉獻供養代表佛教的佛陀、佛法、僧眾等三寶,為父母皈依素食持齋受戒,為父母布施行善救濟孤苦貧困,來修增父母福壽。如果能夠像這樣去做,就可以叫做孝順的子女;不做這些善行的人,就是不孝子,將來必定是墮地獄的人。」

佛告阿難。不孝之人。身壞命終。墮於阿鼻無間地獄。此大地獄。縱廣八萬由旬。四面鐵城。周圍羅網。其地亦鐵。盛火洞然。猛烈火燒。雷奔電爍。烊銅鐵汁。澆灌罪人。銅狗鐵蛇。恆吐煙火。焚燒煮炙。脂膏焦燃。苦痛哀哉。難堪難忍。鉤竿槍槊。鐵鏘鐵串。鐵槌鐵戟。劍樹刀輪。如雨如雲。空中而下。或斬或刺。苦罰罪人。歷劫受殃。無時暫歇。又令更入餘諸地獄。頭戴火盆。鐵車碾身。縱橫駛過。腸肚分裂。骨肉焦爛。一日之中。千生萬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五逆不孝。故獲斯罪。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忤逆不孝父母的人,命終體壞時,就墮入阿鼻無間地獄去飽受苦刑。這一個大地獄,縱橫長廣有八萬由旬那麼大,四面圍著很高的鐵城,四周上面都圍著牢固的羅網。那地面上也是鐵質,盛大的猛火上下通徹的燃燒著,猛烈的火焰到處焚燒著,霹靂的雷聲遍人奔跑,閃電不斷的閃爍著。地獄裏的夜叉鬼烊化了銅鐵的紅汁、澆灌著受苦刑的罪人;銅狗鐵蛇一直不斷吐出煙和火,或焚燒或煮炙著罪人,使罪人身體的脂肪膏油焦爛而燃燒起來,苦痛哀哭,難以堪當難以忍受。半空中有掛鉤的大鉤竿,又有尖鎗長矛飛下來刺殺罪人、滿獄鐵聲鏗鏘,鐵器連串,鐵槌和尖槍鐵戟,劍樹和輪刀利器,滿空飛馳,多得像下雨又像雲霖,由空中射下來,或用刀斬或用矛刺,苦慘的刑罰著罪人,這樣經歷了很多長劫的時間還在受著苦刑的災殃,而且沒有片刻可以暫時休歇。接著又令這些罪人進入其餘的各種地獄繼續受苦刑,或頭上戴著燃燒的火盆,或用鐵車碾壓罪人的身體,或南北或東西縱橫碾壓而過,使罪人的腸肚都分開碎裂,骨頭和皮肉都燒焦腐爛,在一天的時間裏,就經過幾千萬次的苦刑,死去了,忽然經過風吹水淋而又甦醒活來。他們之所以會受到如此悽慘的苦刑,都是因為前生在世的時候犯了殺害父親、殺害母親、殺害證了阿羅漢果的聖者、破壞佛寺和合的僧眾、損傷佛身使佛流血等五種大逆不道和不孝,所以獲得這麼重的罪苦。」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恩德。垂淚悲泣。告於如來。我等今者。云何報得父母深恩。

這時候,大眾弟子聽聞了佛陀所說父母的大恩大德,都垂下眼淚悲傷的哭泣,請示於如來說:「我們現今,應該怎樣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呢?」

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造此經典。是真報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見一佛。能造十卷。得見十佛。能造百卷。得見百佛。能造千卷。得見千佛。能造萬卷。得見萬佛。是等善人。造經力故。是諸佛等。常來慈護。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諸快樂。離地獄苦。

佛陀告訴弟子們說:「想要真正報答得了父母的大恩,最好就是為父母書寫印造這一部經典,這才真正能夠報答得了父母養育的大恩呀!能夠印造這部經典一本,就能遇見一位佛;能夠印造十本,就能遇見十位佛;能夠印造一百本,就能遇見一百位佛;能夠印造一千本,就能遇見一千位佛;能夠印造一萬本,就能遇見一萬位佛。這些孝順而善心的人,因為印造佛經所得功德力量的緣故,這些諸佛們,都會恒常來用慈光照護,立即使這些人和生育他們的父母,都能生到天上,享受著各種快樂,而脫離地獄的罪苦。」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天、龍、夜叉、乾闥婆、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聞佛所言。身毛皆豎。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發願言。我等從今盡未來際。寧碎此身猶如微塵。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鐵鉤拔出其舌。長有由旬。鐵犁耕之。血流成河。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百千刀輪。於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鐵網周匝纏身。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剉碓斬碎其身百千萬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經百千劫。終不違於如來聖教。

這時候,阿難尊者以及諸位大眾弟子,乃至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歌神緊那羅、地龍摩侯羅伽、似人非人等、天神、龍眾、夜叉鬼、樂神乾闥婆,以及諸位小國王、轉輪聖王等等,這些廣大的群眾聽聞了佛陀所說的話,身體的毛髮都豎立起來,內心愧疚而悲傷哭泣哽咽,不能自止,於是在佛前各人發出誓願說:「我們從今天起以至窮盡未來時世的邊際,寧可粉碎這個身體就像微細塵埃那麼細碎,這樣經過幾百千個長劫時間,都立誓決不違背於如來神聖的教誨而不孝;寧可被鐵鉤拔出舌頭,拉得有一由旬那麼長,再被鐵犁在舌上耕犁,鮮血流成一條河,像這樣經過幾百千個長劫時間,也立誓決不違背於如來神聖的教誨而不孝,寧可被幾百千個轉動的刀輪,在自己的身體中自由出入刺砍,也立誓決不違背於如來神聖的教誨而不孝;寧可被鐵網從四周圍匝繞纏絞著身體,經過幾百千個長劫時間,也立誓不違背於如來神聖的教誨而不孝;寧可被剉刀斬磨搗碎身體成百千萬段,皮肉筋骨盡都零散脫落,像這樣經過幾百千個長劫時間,到最終仍然立誓決不違背於如來神聖的教誨而不孝。」

爾時。阿難從於坐中安詳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經當何名之。云何奉持。

這時候,阿難尊者從座位當中安祥的起立,請示佛陀說:「世尊!這一本經典應當用什麼名字來稱呼呢?應該怎樣去奉行和受持呢?」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父母恩重難報經。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這一本經典名字叫做『父母恩重難報經』,就用這個名字,你們應當依照此經奉行和受持!」

爾時。大眾、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這時候,大眾弟子們、天人以及阿修羅等天龍八部眾,聽聞了佛陀所說的話,都生起很大的歡喜心,信仰接受,遵奉實行,一一行禮而退去。


原文網址http://book.bfnn.org/books/0023.htm

懺悔文

懺悔文

(一)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二)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

禮拜阿彌陀佛文

一心皈命 阿彌陀佛
願我臨終 自知時至
身無病痛 心不貪戀
意不顛倒 如入禪定
佛及聖眾 手執金臺
來迎接我 於一念頃
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
即聞佛乘 頓開佛慧
廣度眾生 滿菩提願
 

禮拜觀世音菩薩文

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發大悲心
弟子罪業重
禮拜觀世音
求消災 拜智慧
斷煩惱 了生死
證菩提 度眾生
南無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廣大願力
觀世音菩薩


禮拜地藏王菩薩文

至心瞻禮地藏像
一切惡事皆消滅
乃至夢中盡得安
衣食豐足天神護



--------------------------------------------------------------------------------

回向文

(一)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二)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三)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四)
一念心清淨 全身坐寶蓮
莫謂西方遠 西方在眼前

(五)
得道西方去 蓮花朵朵開
幻身歸淨土 合掌禮如來

(六)
願以此功德  迴向諸眾生
解脫三界苦  皆發菩提心

(七)
大慈願網所覆護 大悲光明所含藏
無量莊嚴淨佛國 攝受吾土諸有情
福德具足甘露味 常見世間諸憂苦
與施眾生無休歇 攝受吾土諸有情
無畏大力常降伏 怯除一切悲憂苦
金剛手持蓮華網 攝受吾土諸有情
四大所成身危脆 諸蘊相逐苦迫身
悉由往昔諸因緣 願無憎惱離諸苦
三界火宅雖無樂 佛子諦觀幻化身
本來能所悉空寂 以此幻身作道場
一切有漏所作福 一切無漏無作功
我今迴向盡法界 一切眾生成佛道
此土永無諸橫厄 願皆嚴淨常吉祥
心地柔軟意妙雲 人們咸能常安樂
常念正直微妙法 建設圓滿淨佛國
於諸恐怖不為怖 於諸大利更增上
一切臨終諸有情 俱生無量光佛剎

受戒回向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迴向出資印贈、讀誦受持、展轉流通者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一切出資者 展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大回向

弟子眾等 現是生死凡夫 罪障深重 輪迴六道
苦不可言 今遇知識 得聞彌陀名號 本願功德
一心稱念 求願往生 願佛慈悲不捨 哀憐攝受
弟子眾等 不識佛身 相好光明 願佛示現
令我得見 及見觀音勢至 諸菩薩眾 彼世界中
清淨莊嚴 光明妙相等 令我了了 得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露灑我頭 勢至金臺安我足
一剎那中離五濁 屈身臂頃到蓮池
蓮花開後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眾生 巧把塵勞為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知 畢竟當來得成就


回向病患

以此念佛功德力
回向病患XXX
願佛菩薩慈悲光
照破病患業報障
精神愉快身健康
念佛回向常安樂


回向亡者

以此念佛功德力
回向亡者XXX
願佛菩薩現神通
照破亡者罪報障
中陰解脫意識淨
念佛回向往西方
願我臨終無障礙
彌陀聖眾遠相迎
觀音甘露灑我頭
勢至金臺安我足
速離五濁生淨土
應化十方度有情


--------------------------------------------------------------------------------

發願文

(一)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普利一切諸含識

(三)
眾生度盡 方證菩提
三塗未空 誓不自了

(四)
願一切眾生 捨離外道邪見 皈依我佛
願我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辯才無礙
願我身心輕利 無諸疾苦 廣度眾生 同證菩提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彌陀發願文

一心皈命 大慈大悲 接引大導師 
教主阿彌陀佛 請您慈悲照顧我
願弟子在臨終時 身心不苦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

觀音發願文

一心皈命 觀音大士
請您慈悲照顧我
願弟子從今世盡未來劫
教化一切苦海眾生 永不退轉

地藏發願文

一心皈命 地藏大士
請您慈悲照顧我
願弟子速成佛道
教化一切苦海眾生 永不退轉



歡迎十方大得複製轉貼流通分享........................












感謝 六度波羅蜜 提供資訊
原文網址http://www.paramita6.org/forum/index.php?PHPSESSID=5eaaed48d769a4b01b5622556e14cd0e&topic=74.0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解說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解說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弟子阿難說:這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我親自聽到如來佛說的。在說此經的時候,佛是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與有德性的高僧及各弟子,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那時候已經是快到吃飯的時刻。大夥兒穿上了架裟,拿著盛飯的缽,由祇樹給孤獨園走進舍衛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處吃飯。佛吃過了飯,就將衣缽收拾乾淨,也洗淨了腳,親自在地上鋪好座位坐下來。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個時候,眾弟子中德高年長的須菩提,在大眾中從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來。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兩手合掌,很敬重地對如來佛行了一個禮,讚嘆地說:「希有的世尊,您對於未成佛的菩薩弟子,善盡保護憐念他們的善心;又善於咐囑指導一切學佛的大眾。世尊!還有那些善男信女,若是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時,要怎樣才能使這個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們起了妄念的時候,又要怎樣去降伏他的妄心呢?」佛回答說:「問得好!問得好啊!照你所說的,知道我善盡保護憐念未成佛的菩薩弟子,也善於咐囑指導一切學佛的大眾,你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就要仔細用心地聽,我來為你們解說。」須菩提聽了很快地回答說:「是的,世尊!我很高興聽師父說明這個道理。」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訴須菩提說:「諸菩薩、摩訶薩等應按照我下面所說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著一切眾生相。我把一切眾生歸分為九類: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如有色、無色,如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眾生。我要為所有眾生滅他們的業障,度他們超脫輪迴六道,以至於不生不死入於清淨無為之鄉。話又說回來,我雖然這樣滅度,但是一切眾生實在沒有得我的滅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眾生與菩薩,同具此菩提心,現在滅他們的妄心而度歸清淨,不過還其所本有,也就是他們自性自度,並非是我所度的。須菩提!若他們有得我滅度的念頭,即是還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是執著自性的眾生,尚未滅度無餘,自然不是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再對須菩提說:「菩薩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應該不著相布施。所謂不著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淨,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等塵相而布施,也就是施者忘施,受者忘受,並且要忘記所施之物。(如此施空、受空、物空即所謂的『三輪體空』。)須菩提,菩薩應該不住相布施,為什麼呢?因為著相布施,是局於有相;而眾生之相,實在只等於一微塵,即使能因此而獲福也是有限的。若不著相布施,就無相可住,像這樣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不可限量了。須菩提!譬如說東方那無邊際的虛空,你可以以心思度量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佛又說:「須菩提!再與南、西、北四方及上下的虛空那樣毫無邊際,你是否可以用你的心思去度量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佛又說:「須菩提!菩薩若能不著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就像虛空這樣的不可限量。須菩提!菩薩應該照我善護念、善咐囑之教,如是降伏妄心,而又不著相布施,常堅守著菩提心。」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普通修行的人,能看見如來的形體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能見到如來的形體。原因是師父如來您所說的形體,並非形體,是法相,所以不能看見。」佛又告訴須菩提說:「不但我的形相是這樣的,凡世間所有的相,都是虛無不實的。若是識破了諸相都是虛空的道理,就可以見如來的法相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向如來佛稟告說:「世尊!您所說的不住相布施,以及所謂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種無相真空的妙理,一般眾生聽了能瞭解相信嗎?」如來佛聽了就告訴須菩提說:「你不能這樣說。我說的法,雖是深妙,難道都沒有相信的人嗎?不但現在有人相信,將來也是會有的。就是到我死後,後五百歲,有持守戒律廣修福田的人,看到此經中的一章一句,自能信以為真。也就可以知道這種人善根深厚,不僅是一二三四五佛所種的善根,乃是從無量佛所種得來的善根。這種人看到此經的一章一句,而能心淨不亂,心信不疑。須菩提!我確可以洞悉此種淨信眾生是通佛性的,是可以得到如十方虛空漫無天際的無量福德。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眾生善根純熟,已悟得真空無相的道理,已離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並且無法相,也無非法相。這又為什麼呢?如果這些眾生,若心有所取相,即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若執著此經章句,也是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若心執偏空,就是固執人死身心皆斷滅,歸於空無的一個錯誤的斷見,也與著四相無異。所以於法相實不應執有也不應執無,才得以悟入性空,自然離法。就因為這個道理,所以我常告訴你們這些比丘,對於我所說的一切法,只是要你們假借此法而離相見性;假借此法使你們度脫生死的苦海。如果你們見了自己的本性,證了涅槃之樂時,就可以捨去此法。就好比編竹筏,渡人過河,到了彼岸就不須要再用筏了。似此佛的正法尚且要捨去,何況不是佛法的世間文詞,又為什麼堅持不捨呢?」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嗎?你認為我有說一定之法嗎?」須菩提回答說:「就我所知道了解佛您所說的意思,沒有一定的法。而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同時,也沒有定法讓如來可說的。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法,是無上菩提之法,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色相取;只可意會,不可以言說;是非法,又是非非法。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不但我師父如來以外,就是一切賢聖,皆用這個無為法自修。只是隨各人所修的程度不同,而所得證悟就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了大千世界的金銀七寶來行布施,你認為這個人所得的福德難道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當然是很多。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的布施,畢竟還是無福德性。然以人世報施的福德而言,所以您說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多。」如來佛又說:「如果有人,受持此般若經,甚而只要為人演說此經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那麼他所得到的福德,比前面說的用大千世界的七寶施福所得福德更多。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一切諸佛,及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法,皆從此經緣生的。所以才說般若是諸佛之母。須菩提!但要注意般若並非佛法。意思就是本來就沒有佛法可言,不過藉之以開悟眾生,替它取名為佛法而已。所以所謂的佛法,就不是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須陀洹時,是否要預先思念自己得聲聞初果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初得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須陀洹的意思雖稱為入流卻無所入,因其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所以才稱為須陀洹。」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斯陀含,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得聲聞第二果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二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斯陀含的心境,已達於至靜之處,雖然當時的修行還是一生一滅,所以稱之為一往來,實際上已無第二個生滅,心不著生滅之相,所以實無往來。」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阿那含時,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已得聲聞第三果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三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阿那含,心空無我,已斷塵識思惑,六塵四相,一一證空,而無不來之相。所以阿那含意思雖稱為不來,其實是永不來欲界受生的意思。」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阿羅漢時,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已得聲聞第四果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四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阿羅漢已心空相俱滅。既無得道之念,也沒有得果之念,不再感受未來的生死,並不是另外有個實在的自性法,可以稱之為阿羅漢。如果阿羅漢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羅漢了。世尊!您曾經這樣說過我:說我遠離一切著相、取相的分別,遠離一切是非,契合真理,已到奧妙之處。在諸弟子中,讚許我為解空第一。是第一個脫盡人我,斷絕此念,離欲的阿羅漢。世尊!我雖蒙師父您如此的稱讚,我確實沒有得了阿羅漢的念頭。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羅漢的念頭,便是生了妄念,又如何得到六欲皆空的阿羅漢。如果是這樣,您就不會說我是好寂靜的阿蘭那行者,因為我心原無所得,亦無所行,只因本分上一塵不染,以此得名須菩提而已。所以師父您才稱讚我是好寂靜之行者。」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以前我在與然燈佛會晤時,從他那兒有沒有得法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您在與然燈佛會晤時,是自修自悟,於法實無所得。」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菩薩發心從事莊嚴佛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莊嚴呢?」須菩提回答說:「不是。世尊!為什麼呢?因為你所說的莊嚴,不是形相莊嚴,不過假藉莊嚴之名而已。」佛又說:「就因為如此,須菩提!所以諸菩薩、摩訶薩應該像這樣一心不亂,生清淨心,不可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上生意念。否則便受六塵所蒙蔽、所束縛,妄念旋起,怎麼能清淨呢?原來清淨心,本無所住的。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如須彌山王,你認為他的身形是否很大?」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大。世尊!但是此人身形雖大,不能稱為大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身形再大,也是有生有滅,終受輪迴;而師父您前面說的非相法身,乃是清淨本心,是真法身,此心包廓太虛,周藏法界,無相無住,豈是須彌山所能比量的嗎?這只不過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大身而已。」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所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說:「須菩提!如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數來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條恒河,那麼所有恒河內的所有沙,難道你認為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代表一恒河,河尚且就有無數多,何況是所有河中的所有沙呢!」佛又說:「須菩提,我實在告訴你,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一粒沙當作一個世界,用充滿如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那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說:「當然很多。世尊!」佛又告訴須菩提說:「若有善男子或善女子,為他人說及此經,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四句等,而這個法施所得的福德又勝過前面用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來得多了。」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再進一步的說:「須菩提!若有人隨便在什麼地方,演講此經,甚而至少只說四句偈、四句等,使那些聽到說經的人,消除妄念。應該知道遇到說此經的處所是十分難得的,一切世間的天、人、鬼神等對於此處,皆應恭敬供養,作禮散花,如供養佛的塔廟一般。何況是那種人能完全受持讀誦般若經典,當然是格外值得尊敬了。須菩提!你可知這種人就是成就世上第一希有的無上菩提法。因般若能趨於無上菩提,世間沒有一法可與般若相比的,正因為如此,所以若是般若經典所在之處,即如有佛在,可以說得與佛弟子三寶同居,亦要宛如對佛弟子一樣的尊重。」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那個時候,須菩提對佛稟白說:「世尊!此經應該取一個什麼名字?我們應該怎樣受持奉行此經呢?」佛就告訴須菩提說:「此經就取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你們應當依法奉持。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須菩提!我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是妙覺本性,空如太虛。本體既然是虛無,那裡還會有什麼名字。不過恐怕人生斷見,不得已勉強取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名稱,為便於眾弟子奉持而已。須菩提!你認為我對此有所說法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般若是在於自性自悟,既無可名之名,我師父就無所說。」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三千大千世界裡所有的微塵多不多?」須菩提回答說:「甚多。世尊!」佛又說:「須菩提!微塵雖多,但皆無自性,悉假因緣而有。凡是因緣的,必然是空的,所以因其原無實性,所以說是非微塵,只不過假藉個名,稱為微塵而已。同樣的道理,我說世界雖大,然一切劫盡則壞,也是虛空不實的,只不過假藉個名,稱為世界而已。」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可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三十二相,是屬於因緣假合,亦即隨著眾生的妄心所現的假相,根本沒有它的實在自相可得,也是假藉個名稱為三十二相而已。」佛又再提醒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相等恒河沙的生命來布施眾生,以犧牲生命來布施以求福德。再說假如有另一種人,演說此經,甚而至少只說四句偈、四句等,他持經布施所得的福,還是比前面說的捨身布施的福更多了。」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此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那時,須菩提聽如來佛說到這裡,心中已經深悟佛理旨趣,頗為感動的流下淚來。不禁向如來佛讚嘆了一聲:「希有的世尊!您所說這個深奧的經典,即使在從前,我雖具有慧眼,也能一聞千悟,卻是未曾聽得如此深奧的經。我既聞此經,自性清淨中,已悟有本來全真的實相。如果有人,得聞此經,而信心純正清淨,毫無塵念。而生般若真實之實相,就可知道這種人,是非常難得,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人。但是,世尊!究竟這般若實相,就是諸法空相,不是一般所說實物,但為引導眾生離開執著而找回本心,不得不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實相而已。世尊,此經我聽到這裡,已能了解其中的妙理,信奉修持,應該不是難事。倘若後世過五百年之後,是濁世末法的時候,離開師父您的時期已遠的苦海茫茫眾生,聽到此經而能信解受持的人,則此人真的是明了自性的第一人,實在難得。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頓悟真空,必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因為他已經了悟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非相,所以能夠離一切相,其心滅寂,就可以稱之為佛。」佛告訴須菩提說:「對的!你這樣說是對的。當知後世如果有人,聽到般若之妙法而不驚駭、不恐怖、不畏懼,這種人實在是很少有的。為什麼呢?須菩提!這就是我所謂的第一波羅蜜,此人的智慧已到彼岸了。不過修持的人卻不可以對彼岸有所執著,不過為了要引導眾生修持,特別給予一個名稱,稱之為第一波羅蜜而已。須菩提!再說到忍辱波羅蜜,凡辱境之來,恬然處之,不生忿怒即是忍辱波羅蜜,但真空本來無相,外不見其辱,內不見其忍,渾然兩忘,切勿執著於忍辱,所以我說非忍辱波羅蜜,只是為便於眾生修持,特別給予一個名稱,稱之為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呢?須菩提!就好比我的前生,被歌利王支解身體的時候,確實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否則當時我在被支解時,如果著有四相,必定心生忿恨,必成苦果。須菩提,我又想起過去的前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修忍辱之行時,就已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由歷劫頓悟真空,可知吾人所修行的,決不是一朝一夕所成的。所以說,須菩提!菩薩之修行,首當空其心,離一切相,方能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此心中不執著於色,不執著於聲、香、味、觸、法,應生無所住心,此心才能圓通無礙。若於六塵中,一有執著,便不能解脫其住心,即非菩薩的住處。所以我說,菩薩心本來是虛而明,若住於六塵就不能覺悟,我所謂的不應住色布施,原因就在於此。須菩提!菩薩不住色布施,發心廣大,不是為己,是為有利於一切眾生,應該要如此無相布施。而我所說的一切諸相,原是指點諸菩薩解脫的,其實真寶的本體皆是空的,原是非相。而一切眾生,也是引導諸菩薩滅度而已,其實若見本性,妄心自離而入佛境,那麼一切眾生也就不是眾生了。須菩提!我所說的般若波羅蜜,皆是無上的菩提,是真而不妄、實而不虛、如常不變,不是欺人的,也沒有兩種說法。須菩提!我所說的般若之法,是真如無相,無實性;是自性自足、無虛的。須菩提!如果菩薩是一心執著於法而行布施,則是未離四相,有如人進入暗室,一無所見。如果菩薩心不執著於法而行布施,則如同人張開眼時,日光四照,見種種色;其心洞澈真空,可了一切之境。須菩提!當我滅後,到了後世,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到菩提之覺位,成自性之如來,我當知此人,也必以無上智慧照鑒之。而此人成就見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佛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於一日之間,早晨以相當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中午又以相當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晚上也以相當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如此經百千萬億劫之久,一日三次皆如此布施,自當得布施之福。如果有人,聽說此經,而能篤信不違逆,那麼他所得的福德則勝過前面說的以身命布施的人。何況是手書口誦,為人解說此經的意義,不但明自性,還要使人人見性,善根純熟,其所得的福德之無量,更不用說了。須菩提!簡而言之,因為此經所得的福德不以心思口議,不可以多少稱量,實是無邊際的功德。而此經在於讓我們妙用本性,是大乘菩薩的最上乘,所以我為啟發大乘人,說明此真空之妙;為啟發最上乘的人,說明此般若之法。如有大慧根的人,持此大乘經典,廣為人闡發妙旨,印契佛旨,所成就之功德,我全部知道,也全都看得到。這種人既能成就此功德,就足以能擔任如來無上菩提正法。這就是為什麼喜好小乘法的人,局於妄心,不免執著於我、人、眾生、壽者等私見,對此大乘最上乘法,不能理解,不能聽受讀誦,更不能為人解說此經。須菩提!無論是什麼人,在什麼地方,講解此經,那麼無論天、人、鬼神都會齊來護衛法身,皆來供養。當知此經所在之處,即等於是佛塔的地方。皆應尊敬法身,作禮圍繞,並帶香花來此處供奉。」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佛再進一步說明:「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不但不得天人恭敬,卻被人輕賤。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在前世所種的罪業。既有罪業,則來世應該墮入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中,受盡苦難。而今以持經功德,減輕他的罪業;其所以被人輕賤,就可以相抵消。不過他漸漸修持,因除果現,罪滅福生,依然可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我想到前世,歷經了無數無量的劫數。在未遇然燈佛前,曾供養無數量佛,且尊重每一位佛都一樣,無一不全心全意的供養。如果後人持誦此經,見自本性,永離輪迴,他持經所得的功德,比我以前供佛的功德,還勝過無數倍。須菩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後末世,受持讀誦此經,必得無量之功德。此功德我只是約略而言,我如果要詳細說明,則其多有如恒河沙數說不盡,恐怕慧根淺的人,大則誑亂,小則狐疑,反以為我所說的為怪談滑稽之談。須菩提!當知功德,由於經義,應於果報。經義甚深,不可推測;果報甚重,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那時,須菩提當機稟白佛說:「善男子或善女人已發菩提心的人,如何能常保持這菩提心?又如何能降伏妄念心呢?」佛告訴須菩提說:「菩提心本來人人都具足,只因眾生為塵染所蒙蔽,如一切煩惱、妄想、取捨、貪瞋、嫉妒、人我四相等,佛等應一一為之滅度,所謂無欲,就能住心,亦能降伏妄心。我所謂滅度者,不過指點出真性情,使之自悟,我外不見所愛之眾生,內不見能度之我。而眾生既見性真,則般若觀照,已常住不滅,說到究竟,實無一眾生是我所滅度的。為什麼呢?因為學道的菩薩,若存有滅度眾生之心,則尚存有人我四相,則又要從何發菩提心,又如何能稱為菩薩呢?這又是為什麼呢?須菩提!原因就是性本空寂,發此心的人,不過是自修自悟而成,而在真性中,實在沒有發菩提心之法。」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在遇見然燈佛時,有沒有從他那兒學得菩提心法?」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沒有法可得菩提心,因為菩提心完全是自性自悟,雖在然燈佛所,也是無法可得菩提心法。」佛說:「是的。須菩提!誠如你所說的,實在無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須菩提!如果說有方法可得菩提心,那麼然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當下就應該傳授我成佛之法。他所以才懸記來世說我方能成佛,並預定來世成佛之名號,稱之為釋迦牟尼。為什麼呢?因為如來的意思,就是本性寂然,不染不著,如其本來,而以釋迦牟尼稱之,最能合其意。如果有人說:如來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那就錯了。須菩提!就因為實在沒有方法可得此菩提心。須菩提!我所謂的菩提心,是平等真如,實相妙法,不可以有形相見,乃是無實無虛,不可以言語形容,所以我說一切法中,只要能自悟真如,都可稱之為佛法。但是,須菩提!於法不可拘泥於有無,所稱的一切法,實際上並非是一切法,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一切法而已。須菩提!譬如有個人的身體高而且大,真的是大身嗎?」須菩提回答說:「您所說的大身,是有生有滅的,仍是有限量的,如何能稱之為大身?不過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大身而已。」佛又說:「須菩提!菩薩也是如此,真如清淨才稱之為菩薩。而度生本是菩薩份內的事,如果他執著一念,認為他是菩薩,應該滅度一切眾生,便有我相的觀念,就不能稱之為菩薩。為什麼呢?因為從發心到度生,沒有不是緣成幻成的,實在無法可以得到而使之成為菩薩的,所以我說,一切法中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一切法自然都是佛法。須菩提!如果菩薩說:我應當莊嚴整飾佛的剎土,也是著於相,不可稱之為菩薩。為什麼呢?因為所謂莊嚴佛土,是沒有能莊嚴的人及能莊嚴的法,亦即沒有實性的莊嚴佛土可言,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莊嚴而已。須菩提!若菩薩能大徹大悟,通達無我無法的人,即可以稱之為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肉眼嗎?」須若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肉眼。」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天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天眼。」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慧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慧眼。」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法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法眼。」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佛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佛眼。」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在恒河中所有的沙,我是不是說它是沙呢?」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說它是沙。」佛說:「那麼,須菩提f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如果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再以所有恒河中的所有沙,以一粒沙比作一佛世界,你認為這樣的佛世界難道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說:「不必遠說到那麼多的佛世界,就拿你所處的世界來說,所有眾生的心思,隨情而遷,逐境而生,種種心思顛倒妄想,我卻能以清淨的五眼完全看得見,完全知道。為什麼呢?因為所有這些心思,皆是眾生的妄心,並非本性常住的真心,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心罷了。這又為什麼呢?須菩提!常住的真心是寂然不動的,過去的心思不可滯留,現在心思不可執著,未來的心思又不可預期,反觀內照,則三心總不可得。知其不可得,則清淨的般若才會顯出,所謂人心淨而道心生,此方為菩提的真心。」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行布施,你認為此人因所播的因緣而得來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此人以這種布施因緣所得的福德非常多。」佛又說:「須菩提!若以有實相的因緣布施,因其心執著於福報,其福報亦因其所施的因緣有限而有時盡的,所以我說他因此所得的福德不多,如果以無住實相布施,以無求福之心布施,正是無為清淨之功德,我說此種福德才是真正的無限。」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所謂的佛陀,可不可以用圓滿的色身來觀察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如來不可以用圓滿的色身來觀察。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具足色身,雖有三十二相,變化神通,但仍是緣起而非實相,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具足色身。」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可不可以用圓滿具足諸相來觀察?」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您不可以用圓滿具足諸相來觀察。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圓滿諸相,亦是緣起而無自性的,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具足諸相而已。」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佛說:「須菩提!你不要以為我會作這樣想:『我當為眾生說種種法』,因為我只是機緣相感,隨人悟性,為之指點,未嘗有說法之念頭。你切勿有以為我應當說法的念頭。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他這麼說,即是毀謗佛,是他拘泥於文字,不能了解我所說的道理,才會這麼說。須菩提!所謂說法的意思,不是假於口說就能盡的,佛的真空妙理,原來無法,只不過為眾生解除外邪妄心而說的,使之了悟真性,自證佛理,此乃假藉一個名,稱之為說法而已,實際上我並沒有說法。」那時,須菩提向如來佛稟白說:「世尊!恐怕未來世的諸眾生,聽到這個無法之法,無說之說,不能完全了解,不知能否生信心。」佛回答說:「須菩提!眾生本來各具有佛性,所以說他們非眾生,但他們尚未解脫妄心,所以也不是非眾生。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只是尚未了悟,如果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而非為眾生,現在不過先假借一個眾生之名稱之而已。」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向如來佛稟問說:「世尊!您得正等正覺菩提心,真是得無所得嗎?」佛回答說:「正是!你說正合我的意思。須菩提!我於菩提正法,絲毫都無所得。因為凡是可以用得失來衡量的,都是身外之物,而不是自性的。自性菩提,人人具足,如何能得,也無法可得,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而已。」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再進一步地說明:「須菩提!我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是人人具足,世世相同,故曰平等,佛與眾生所具有的菩提心,亦沒有高下,所以才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因為在真性中,原本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等四相,如有此四相,則是受浮塵妄念所蒙蔽。所以能修明心見性的一切善法,就可以得無上菩提。須菩提!我所謂的善法,乃本性中自然的覺性,原本就無善惡,只因為了開悟眾生,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善法而已。」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以相當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須彌山堆積起來的七寶來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受持這個般若波羅蜜經,甚至只是少至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來為人演說,則前者以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比不上後者所得福德的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是不能用算數的譬喻所能算的。」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說:「須菩提!你知道嗎?你們不要以為,我在度化眾生時,會有『我應當度化眾生』的念頭。須菩提!你切勿有這種想法。為什麼呢?因為眾生之心,本來空寂,其般若智慧,原本各自具足。如果他們聞經悟道,他們自可化度自己,實在沒有眾生被我度化的。若有眾生說是由我所度化的,那麼我即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自己尚未度化,如何度化別人?須菩提!我雖口稱有我,實際上卻無我見,而在凡夫看來,則執著有我,以為只有我能度化他們。須菩提!事實上,迷則為凡夫,悟則成佛,佛與凡夫,本性是相同的,只要能了悟,就不是凡夫,不過在他們未悟時,稱之為凡夫而已。」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如來可以用三十二相來觀察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您是可以三十二相來觀察。」佛因為須菩提尚未明白其中的深義,於是說:「須菩提!轉輪聖王,因以福業厚重,亦具有三十二相色身,若我也可以用此三十二相來觀察,那麼轉輪聖王豈不就可以成為如來了嗎?」須菩提聞言立即稟白佛說:「世尊!我已了解您所說的道理,您是不可以用三十二相來觀察。」這個時候,如來看時機已成熟,可以告誡他們離相的偈言如下:「你們如果只見我的形色外表,或是只是執著我的聲教,欲以此二者求見我的真性,那麼這種人,只是執於色身四相見佛。便是捨去正途,不知即心即是佛。而向外馳求的人是人行外道,決不能見如來真正的面目。」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佛一再地說無相,只是教人離相,不是教人滅相。所以說:「須菩提!你如果是這樣想:如來是因為不具圓滿的三十二相的緣故,才證得無上菩提,那你就錯了。須菩提!你千萬不可有這種想法,以為我是因為不具圓滿的三十二相才得證無上菩提。須菩提!你如果也這樣想,發無上菩提心,想證得無上菩提,而執於一切皆空,而誤以為不因修福,而可直證菩提。錯是錯在說諸法斷滅,你不可以有這種觀念。為什麼呢?因為發無上菩提心的,還是要從基本的修一切善法做起,只是可以不依佛法修行,乃在於勸勉修行的人勿執著於法,只是離法而行,不是滅法而不行的。」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說:「須菩提!若有菩薩雖以無量世界所有七寶行布施,因其心著於相,所以所得的福德雖多卻有限。如果另有菩薩,心不著於相,知一切法無我,得成無我之忍,以至忍而忘忍,無我始得以完成。如此則後面所說的菩薩,但所得的福德要勝過前面的菩薩多得多了。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這些菩薩有離相之因,在布施時,就有不受福德的果,因其不受福德的緣故,則所得的福德就無限量了。」須菩提於是問說:「世尊!因果受施是理所當然,為何要說菩薩不受福德呢?」佛告訴他說:「須菩提!菩薩度生布施,本來是行所當行,不應貪求福德才行布施,福德之有或沒有,悉聽自然,所以才說菩薩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說我如來有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也就以為我也著於相,是不了解我所說的道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的本性,是真性自如,充滿法界,隨感而發,來固非來,去亦非去。就因為無去無來,所以稱之為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佛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將三千大千世界,搗碎成為微塵,你以為這些微塵難道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為什麼呢?因為微塵雖多,但它的緣起是無性,絕不會執著它實有的自體。如果這些微塵是有實體的,那您就不會稱它們為微塵眾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您所說的微塵眾,也是緣起非真實的,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微塵眾而已。世尊!您所稱的三千大千世界,同樣也是緣起的假象,也是非真實性,也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世界而已。為什麼呢?如果有一真實性的世界,即是一合相,渾然成一體。不能被碎為微塵的。所以您說一合相亦非實有,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一合相而已。」佛說:「須菩提!一合相之理,空而不空,妙不可言喻。但凡夫蔽塞不明本性,依戀眼前幻境。六根著各相而不能了悟。」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說:『佛說過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種話。須菩提!你認為這個人是否了解我所說的意思?」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這個人並不了解您所說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這四見,只是為了凡夫便於了解佛的深意而說,事實上應該要超乎此四見之外,並非耍拘泥於其中而存此四見,所以只是為了便於說明,而假借一個名,稱之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而已。」佛又說:「須菩提!凡是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的,應如此認知,應如此為見,了悟無相妙理,自然行無相妙行,則知無所蔽,見無所障,如此信解。即為妙悟,而不生法相,至此才得真空無相之妙。須菩提!法相本是虛空的,即非法相;虛空中有幻相,所以才稱之為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以充滿了無窮世界的七寶來行布施。此外,如果另有善男子或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心,受持讀誦此經,甚至少至以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為人演說,使人悟性,那麼此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勝過前面以七寶布施的人甚多。而受持此經要如何為人演說呢?必須要不著相,不動心。為什麼呢?因為世間,凡是有所為而成的法,都是生滅無常,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電,凡屬有所為,終究是虛幻的,應該都視為有如此六種一般。」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反覆闡明般若之法,至此已說解完畢。長老須菩提,與同時在法會聽經的諸僧人、女尼、善男、信女、及一切世間的天人鬼神等,聽完佛所說的般若大法,無不歡喜感化,信受其言,奉行其教。



資料來源感謝 報佛恩網 提供分享
http://book.bfnn.org/books/0613.htm#a01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此咒實為藏經中《陀羅尼集經》所載之地藏菩薩法身印咒,因其梵文有摧伏、散滅、粉碎一切罪業、罪障、惡業之決,故華文自古稱此咒為滅定業真言,此雖為地藏菩薩法身印咒之變稱,然此稱不失地藏菩薩本意。宋蒙山甘露法師不動集,蒙山施食儀中,也有詳細記載。 

真言的原文:
唵,缽囉末鄰陀寧,娑婆訶。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注音:  
ōng,bō la mo lin tuo ning,suō po hē。 

發音註解:
唵:讀「ōng」,漢地部分地區讀「ǎn(俺)」,漢字沒有此音,一般都用近似音「wēng(嗡)」來注音。
囉:讀音(la辣),與喇通假,古讀(la辣)。也有的地區讀本音(luō)。
寧,有本作「[寧+頁]」,發音「nǐng(擰)」。[寧+頁]:一般的字詞(辭)典中無此字。《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反切主音是:乃挺切,音寧,上聲。新出版的《漢語大字典》也注音為「nǐng(擰)」
娑婆訶,有本亦作「梭哈」,譯音不同故,兩者皆可。

功德簡介:這是滅定業的咒。此咒是地藏王菩薩所說,誠心誦讀此咒可以消滅一定要報應的罪業。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誦讀本的經首或經後,一般都注有此真言。「地藏滅定業真言」,在中國千年來受持者眾多,得到感應而消去業障或惡業,因而逢凶化吉者不可計數。且您不一定要與地藏王菩薩有緣,也可受持滅定業真言,對於居家生活,平安健康及明心見性都有幫助,正所謂真言者,諸佛之秘密總持是也。如果專心一致的持「地藏滅定業真言」就可以接通地藏菩薩的電波,接受他大願力的能量,讓他幫你除去黑暗的業力,沉重的習氣,轉危為安,據古書記載有人因此助父生天、驅魔除患、大疫無憂、延年畢願、轉夭為壽、免盜賊厄、重病除愈、勸發菩提 …… 今人的感應更是不勝枚舉。恭請常誦此真言及「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聖號。

金剛手菩薩心咒



金剛手菩薩心咒注音:
 嗡 別炸巴聶 吽 ( 嗡 班雜兒巴尼 吽 捨 )

金剛手菩薩另名「秘密主」,在佛教密宗的位階很高,為毗盧遮那佛的嗣法子。經載:龍樹菩薩入南天鐵塔內,所傳出的密教聖典,就是金剛手菩薩所集結的;且龍樹在此所得之一切密法,亦是金剛手所授與。 

金剛手菩薩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屬金剛部,是大勢至菩薩的忿怒化現,與觀音、文殊等合為「三族姓尊」,故稱大力金剛手。密教行者在修習任何密法之前,常須先修金剛手,因其能降伏魔擾,護持行者之故。 本尊金剛手菩薩,身顏藍黑色,一頭二臂,戴五骷髏冠,三目圓睜,金色鬚髮逆豎。身披天衣,以虎皮為裙。右手高舉忿怒印,持金剛杵,左手當胸忿怒印,持金剛索。雙足右屈左伸,安立於般若熾焰中之七彩蓮花月輪。另有頂尊長壽佛,雙手定印持長壽瓶,雙跏趺坐於虛空中之蓮花月輪上。 
修金剛手菩薩法,有無量不可思議之功德。簡言之,能具足大威權,制服諸魔外,消滅一切地水火風空所生之災難;一切所求,無不如願成就;命終之時,直生西方淨土。因金剛手菩薩是統轄一切金剛護法,輔助阿彌陀佛度化眾生之故

金剛手菩薩手中的金剛杵有多重?   
金剛手菩薩,漢語系經典大多視其與普賢菩薩同體異名。藏傳寧瑪巴中亦有認為其與大勢至同體者。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
-阿闍世王問答品
  爾時阿闍世王。即起是念。此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右手所持大金剛杵幾何輕重。而秘密主。有大力勢能善執持。 
  時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知其所念。即告阿闍世王言。大王。當知此金剛杵亦輕亦重。王言。以何緣故亦輕亦重。金剛手言。為欲調伏憍慢貢高諸眾生故。此杵即重。為示無慢正直諸眾生故。此杵即輕。 

  時金剛手菩薩。即以所持大金剛杵置之於地。當置地時以神力故。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即告阿闍世王言。大王。汝今宜應以此地中大金剛杵而自舉之。時阿闍世王。即時以自堅固勇力。欲舉其杵竭其力勢。不能動搖一毛端量。即生希有尊重之心。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昔曾於戰陣之所。取被甲大象。一手執持舉擲於遠。此金剛杵其量微小。我今竭自力勢不能動搖。況復舉邪。以何緣故其事如是。佛言大王。無自惱心。此金剛杵至極重故。 

  時阿闍世王。即白帝釋天主言。憍屍迦。今宜舉此地中所置大金剛杵。時帝釋天主。即時以自勇猛神力欲舉其杵。盡竭其力不能動搖。即生希有尊重之心。前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若與彼阿修羅王。鬥戰之時我力堅勝勇銳無敵。右手取彼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所有大車。量廣七百由旬。我時執持如迅風行。此金剛杵竭自勢力不能動搖。豈非世尊廣大威神所制止邪。佛言。憍屍迦。此亦非我神力所制。但為彼金剛杵至極重故。憍屍迦。於汝意雲何。須彌山王至極重邪。天主白佛言。須彌山王至極重大喻所不及。佛言天主。此金剛杵金剛所成。重複過彼須彌山王。而金剛手菩薩。能以此杵擲碎輪圍諸山。猶如糠秕。以其金剛大力勢故。 

  爾時帝釋天主。即白尊者大目干連言。佛說尊者於聲聞眾中神通第一。願今尊者。舉此地中大金剛杵。尊者大目干連即自思念。我若於此人天大眾之前。不能舉動此金剛杵。豈非於我生慢心邪。作是念已運自神力。方欲前舉彼金剛杵。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海水騰湧大地普皆怖畏振擊。唯金剛杵不動不搖。是時尊者大目干連。前詣佛所頂禮佛足。作是白言。佛說我於聲聞眾中神通第一。具大威神名稱力勢。能以四大海水置於掌中。亦能轉此三千大千世界。猶如有人以一金錢轉於指端。又能空中止其日月。制彼威光不令轉動。又能取彼須彌山王擲過梵世。又能調伏難陀烏波難陀二大龍王。又能於彼陽焰世界周行乞食。此金剛杵其量微小。然我亦復不能動搖。世尊。豈非我今神力減邪。佛言。大目干連。非汝神力有所減少。但為菩薩威力加持。一切聲聞緣覺悉不能動。況餘眾生。又目干連。假使殑伽沙數諸佛剎中所有須彌山王悉能振動。唯金剛杵隨置地方不能動搖。目干連白佛言。世尊。金剛手菩薩具大力勢。而能戲擲此金剛杵。誠哉希有。佛言。大目干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尚能合入一須彌山悉能動搖。此金剛杵而不能動。 

  爾時尊者大目干連生希有心。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此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具大力勢。善能持彼大金剛杵。此秘密主。為即父母所生力邪。為神力邪。佛言。大目干連。父母所生之力。隨所入處皆有份量。而諸菩薩神通力者無盡無限。我若開示使天人世間鹹生迷惑。 

  爾時世尊。普遍觀察諸眾會已。告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言。汝今宜應自當舉其地中所置大金剛杵。 





藥師佛心咒。貝諾法王。彩砂壇城



喋雅他 . 嗡  . 貝勘則 . 貝勘則  . 瑪哈貝勘則 . 喇雜薩目 . 嘎喋梭哈

藏傳藥師佛心咒(注音)
die ya ta ong bei kan ze bei kan ze ma ha
喋 雅 他 嗡, 貝 堪 則 貝 堪 則,瑪 哈
bei kan ze la za sa mu ga die so ha

貝 堪 則,拉 雜 薩 目,嘎 喋 梭 哈。 



漢傳藥師佛心咒(注音) 
nā mo bo qie fa di。pi shā she。ju lǔ bi liu li。 
南謨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薛琉璃。

bō la po。he la she yě。da tuō jiē duō yě。 缽喇婆。喝囉闍也。怛他揭多也。  
ā la hē di。sān miǎo sān bo tuo yě。da zhi tuō。 阿囉喝帝。三藐三勃陀耶。怛侄他。
ōng。pi shā shi。pi shā shi。pi shā she。sān mo jiē di suō hē。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莎訶。




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梵名鞞殺社窶嚕,簡稱藥師佛,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


他與本師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為"橫三世"亦稱三寶佛,於東方淨琉璃光淨土,為大醫王佛,具法身佛相, 身藍琉璃寶色,右手持藥珂子連枝帶葉,左手定印托缽,缽中蓄滿甘露, 著三法衣,雙定跏趺安住蓮華上。

七佛為伴,七佛藥師即善稱名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慧遊戲神通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其中前六如來為藥師如來之分身。七佛藥師法則為日本台密四大法之一。


如以藥師如來為本尊,修息災等法,則稱為藥師法。其儀軌與七佛藥師法相同。其三昧耶形為藥壺。真言有大咒與小咒之分,小咒為「唵呼嚧呼嚧戰馱利摩橙祇莎訶」。


又此如來與阿□、大日或釋迦同體。各有誓願救度病苦眾生。

藥師佛之形像,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載,左手執持藥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三界印,著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將。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各率七千藥叉眷屬,在各地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之眾生。 


十二藥叉神將為眷屬,依次為有宮毗羅大將、跋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 頞你羅大將、末你羅大將、娑你羅大將、因陀羅大將、 婆夷羅大將、薄呼羅大將、真達羅大將、朱社羅大將、毗羯羅大將, 此十二大將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


眷屬藥叉 十二神將,表藥師佛的神威力,時刻都守護行者。藥師佛有五十一種身相示現, 通常指的是八大藥師佛。 

又一般流傳之像為螺發形,左手持藥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藥師琉璃光如來二脅侍菩薩,一為日光菩薩,二為月光菩薩; 此二脅侍在藥師佛之淨土為無量眾中之上首,是一生補處之菩薩,表示不分晝夜教化眾生之意;


亦有以觀音、勢至二菩薩為其脅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師利、觀音、勢至、寶壇華、無盡意、藥王、藥上、彌勒等八菩薩為其侍者。 


藥師佛的淨土為「東方淨琉琉璃世界」,故又稱琉璃光佛,以琉璃藍為其膚色,具法身佛之相。一面二臂,以吠琉璃藍為其膚色,身穿三衣,右手施願印持持藥訶子,左手脫藥缽,缽內貯滿能治眾生因果上一切諸病之妙甘露,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以金剛跏趺姿安住於蓮花月輪寶座上。 


藥師佛在因地修持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


一、自身光明照無邊界;


二、身如琉璃內外清澈;


三、令諸有情悉皆圓滿;


四、令一切眾生行者安住大乘法宗;


五、令諸有情修行梵行如法清淨;


六、諸根不具者皆得端嚴;


七、令諸有情身心安樂乃至菩提;


八、由女身轉男身;


九、令諸有情消除外道邪見修習諸菩薩行;


十、令諸有情解脫一切憂苦;


十一、令諸有情隨意飽滿令住安樂;


十二、令諸有情得種種上妙衣服無諸苦惱。 


此十二微妙上願使眾生得現世安樂。要讓眾生今世生活於安樂無病苦之中,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釋迦牟尼佛因此開示藥師佛法門,利益後世眾生。 




藥師灌頂真言功德簡介:
此咒有大威德,若能念誦藥師真言,即可消除病苦,延年益壽。如言:「曼殊師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志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此言於此真言若自誦,若教人誦,皆得消災獲福者也。 
「藥師灌頂真言」治理眾生,使得消災免難、去病卻苦。修持讀頌能拔一切業障、護持身心安康、得無量福慧。 


由於藥師如來的弘深誓願,無盡功德,一方面促使眾生早成佛道,另一方面也能滿足眾生現世的安樂和福報。清朝的玉琳國師一讀《藥師經》,便額手失聲,願人人入如來的願海。國師的《藥師經》題語說:「予見世人順境淪溺者不一,富貴可畏甚於貧賤。今此如來,使人所求如願,遂從此永不退道,直至菩提。則欲於王臣長者,一切人中,作同事攝,不乘如來願航,何從濟乎?」 


又說:「若於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志清,男女飲食之欲,未知深厭,則於往生法門,未易生信。即信矣,身修淨土,而心戀娑婆,果何益乎?則求其不離欲鉤,而成佛智,處於順境,不致淪胥者,固無如修持藥師願海者之殊勝難思也。若能信行,久久不懈,知不獨富貴功名,轉女成男,難危迪吉,如如意珠,隨願成就。即得於一切成就處,直至菩提,永不退轉,何幸如之!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船。」 


(摘自海濤法師-慈悲的咒語)


◎除病離苦,聞說藥師名號即得滅罪往生。


◎修藥師法及持藥師咒,可除病離苦。


◎藥師咒具有強大的威力,不僅限於療愈疾病,也能夠淨化生者和亡者的業障。如果能夠本著菩提心,在臨終者或動物耳邊,持誦藥師佛的聖號和咒語,最好不過了,因為那將使他們不墮惡趣。


◎如果亡者已經聽不見了,可以持藥師佛咒,然後直接在他們身上吹氣或者先在滑石粉、香水上吹氣,然後把粉末、香水塗抹在他們身上。

◎修藥師法甚至能夠淨化亡者,把他們從苦難中救脫出來。


◎持藥師佛的咒語,然後在所吃的肉上面,或死屍、死者的骨頭上面吹氣,都很有利益,可以淨除亡者的業障,使他們得以往生淨土或上界。


◎如果你是肉食者,應當利益你所吃的被宰殺的動物。在吃肉之前,應當持誦這個強力的淨障咒,而且猛力地回向,使那些動物即刻脫離惡趣,往生淨土或上界,永不再墮惡趣。


◎即使動物或人已經死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心識還在惡趣,如果持誦藥師佛咒之後,在他們的骨頭上吹氣,照樣可以把心識遷移到淨土或上界。


◎持誦藥師佛咒語之後,也可以吹氣在水上、沙上或滑石粉上,再灑在死亡的動物或人的骨頭或皮膚上。這麼做至少可以縮短亡者在惡趣受苦的時間。


◎修藥師法不但對重病的人很有效,還會帶來事業、修行或者其他事行的成功。